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可以把书直接介绍给学生,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书介绍给学生,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小学生过早地阅读内容繁杂、语言很深的书籍,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有损健康,而且因为无法理解,会养成看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要注意适合学生实际水平。
2、推荐的书籍思想内容要正确健康,符合教育方针和时代的需要。小学生识别能力差,我们一定要让他们阅读思想正确、健康的作品。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清是非的能力,让学生从思想上、感情上对一些低级庸俗的黄色书刊产生反感,坚决抛弃。另外,过多地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作品也不宜给小学生阅读。
3、推荐的书籍语言要生动活泼,要规范,使小学生从小学会用普通话,减少方言、土语和不规范语言的影响。
4、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小学生一般最喜爱阅读故事性强的战斗故事书,教师除了帮助学生选择这类书外,还应介绍和鼓励学生读历史、地理故事、游记和各种科普读物、科学文艺读物,从小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5、选择读物要配合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各科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结合教材,指导课外阅读。比如结合记叙刘胡兰、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课文,阅读有关革命回忆录、故事和小说;结合《七根火柴》、《东方之珠》等课文阅读有关的历史故事书;结合常识性课文和自然教材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等。
实施策略五:培养习惯,使学生久读
课外阅读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真正成为他们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不能只问谁是好人或坏人。对高年级学生还要提倡动笔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2、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反复观察的好习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中各种事物,做有心人。通过反复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
3、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
4、要培养学生爱护书报,注意用眼卫生。对公共的或别人的书报,要注意不撕页、不卷角、不涂抹、不乱卷。要注意阅读姿势,不要在吃饭、走路、乘车、睡觉、光线太强或太暗时看书。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3、阎国利、吕勇:《阅读策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4、目黑考二:《不要强迫孩子读书》,《小学教师论文》,教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克鲁普斯卡娅:《布置家庭作业的方法》,《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第12期
6、张庆、徐善俊:《于永正的教学思想和艺术》,《名师精品录》,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