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满爱心,消除后进生的疑惧
我国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活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在于爱心为本,须有慈爱之心,动之以情,始终充满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全力消除后进生的疑惧。
1.把微笑送给学生,消除后进生的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的脸部表情。比如,对于后进生,许多教师总是“恨铁不成钢”,时常板着面孔。学生表面上对其百依百顺,其实他们往往对老师的话置若罔闻,并产生逆反心理。作为老师,应该把阴沉的脸变得晴朗一些,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动之以情。批评教育,注意“艺术”性,“爱”字当头,做到良药不苦口,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2.把爱心送给学生,消除后进生的戒备心理。后进生受到的批评特别多,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客观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为此,我们应该给后进生多一点信任,多几份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
3.转变教学方法,消除后进生的恶作剧心理。若教师冷落或随意伤害后进生,他们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教师对后进生的进步,那怕是一点点也要加以肯定,及时提出表扬,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实事求是地评价,并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不应当有了问题就无情讽刺,造成师生关系的冷淡,隔阂。只有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戒备心理的障碍物,让他们能与老师情感上融洽起来,后进生的转化就有了可能。
(二)保护自尊,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大大增强,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后进生的信任,增加心理相容性,帮助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态度。
1.平等对待后进生。教师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过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从来就没有把学生和老师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老师从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学生从来就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因而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很少从两个平等的人在一起共同讨论一个话题的角度去对待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平等对待后进生,平等评价后进生。
2.充分尊重后进生。后进生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
(三)经常表扬,赏识后进生的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
1.注意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作为教师,及时肯定表扬后进生,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教育转化创造契机。
2.激发后进生的求知欲。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引发求知欲,采取成功教学,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成功教学在全国中小学颇有影响的教学策略,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克服自卑性,增强自信心,培养成功的信念,达到学习上的成功。
3.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有的教师总盯住好学生,使后进生失去锻炼机会,产生不平衡心理,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摒弃这种教学方式,在师生间搭起心灵的桥梁,并给予肯定和赞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给后进生一个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失败会使人痛苦,甚至于丧失自信心;而成功不仅能给人以自信,而且使人感觉到幸福和快乐。后进生取得成功时,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恢复他们早已“丢失”的自信心,使他们迸发出比以往十倍至百倍的求知热情。
(四)积极引导,树立后进生的信心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足够的自信心,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是困难的。对学生而言也是如此。他们要面对的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需要克服很多的挫折和困难。因此,使后进生进步,重新确立起他们的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
1.对后进生抱坚定的期望。要相信后进生一定会进步,一定会赶上甚至超过优等生,成为一个品德优良、学业优秀的人。这种期望是融化在教师的言行当中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能透射出这种期望。当后进生确信教师对他还抱有期望时,他会在这种期望中慢慢地顺着期望的方向生长。
2.给后进生多一点宽容。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但是现在我们的学校里似乎只认惩罚,不认宽容。中小学生犯错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应该宽容学生。宽容还意味着对后进生进行有别于优等生的要求,对后进生提出他们能够达到的要求。
3.善于引导后进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一个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引导,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低起点。摸清学生知识准备和能力状况,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就可达到的水平上。二是小步子。即根据学生实际能达到的目标,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各层次间的步子尽可能小些,把学生产生学习挫折的频率减至最低限度。三是多活动。在课堂上改变教师大段讲解的倾向,师生活动交替进行,让学生大量参与学习活动,增强自我表现的机会,延长其有意注意的时间。四是快反馈。在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又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查。快速反馈,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舞。
(五)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形成教育转化合力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的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的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后进生教育转化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配合,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作为教师要有耐心,决心和毅力,正确对待,不气馁、不放弃。相信只要通过教师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就不会有“后进生”,而只有暂时还没取得成功的学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巴拉诺夫.色洛季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
[2].边守正:《实用教育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年.
[3].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4].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学》漓江出版社,2014年5月.
[5].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6.
[6].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北京):2004年第二期.
[7].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8].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J]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年2月
小学后进生教育转化问题探究(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