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业完成质量很差,书写不认真,卷面乱,应付了事;
(3)考试成绩差,语文刚及格,数学和英语不及格。
3、通过对班干和同学的谈话,了解到兴兴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时抄作业,不喜欢学习,对学习缺乏自信,缺乏兴趣。
4、通过家访了解到,兴兴同学系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平常由其爷爷、奶奶照顾。放学回家后,大多数时间都在看电视,不按时完成作业。爷爷、奶奶管教的方式基本上是放任和责骂;生活、学习细节上基本上放任,管理缺乏方法;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基本上是责骂。在两位老人的观念里,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至于学习方面,由于两位老人文化程度低,没法指导,也没法辅导,完全依赖学校里的教育,放学回家后在学习上基本没有任何指导和管理措施。
5、通过对兴兴同学一、二、三年级的学习成绩数据调查发现,在一、二年级时他的成绩并不差,每门功课成绩基本在80分以上。三年级的时候成绩开始下滑,直到目前不能及格。
6、通过对兴兴本人的谈话交流发现,他最喜欢的事是看电视动画片,对学习没有兴趣,放学回家后很少出门玩耍,因为出门玩耍经常受到爷爷奶奶责骂(责骂的原因是1、防溺水安全问题;2、不能及时回家爷爷奶奶需要到处寻找)。内心里,他很渴望同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也很渴望得到父母长期的守护关爱。
四、分析“后进生”问题原因
通过各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兴兴这名学生的问题,是典型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问题产生主要原因有:
1、老人的管理和教育存在很多缺陷。
2、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
3、生活习惯上缺乏严格的要求和管理。
4、学习上放任自流,老人没有能力辅导。
5、由于担心安全问题,对孩子进行“禁足”。
6、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7、学校没有制定针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措施。
8、教师的关注不够,导致问题严重化。
五、“后进生”转化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问题的本身出发,从根源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细处着手,循序渐进,逐步改变;制定转化的方法如下:
1、加强学校教育的力度,加强对他关注和关爱。对于他日常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细心、耐心的教育。例如:学生迟到了,及时的找学生谈话,问明原因,细心指导教育。
2、提高教育的效率,培养学生对教师信任和喜爱;采用灵活有趣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喜爱,提高对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
3、增强学校和家庭的互动,解决学生放学后的教育空挡。例如:放学后,让学生留在学校教师辅导,做完作业在回家;或者安排同村的孩子带着他一起完成作业;或者安排同村高年级的学生去他家帮忙辅导完成作业等等。
4、通过家访,改变老人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例如:建议在学生放学后,老人要陪伴监督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讲究卫生、要求学生不能迷恋看电视、要求学生早睡早起,要求老人不要打骂孩子等等。
六、“后进生”转化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兴兴这名学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学习态度都有很大的转变,学习成绩提高了很多;比以前懂礼貌了,比以前开朗了,笑容也比以前多了许多;尤其是非常喜欢帮助老师做事情。
七、评估总结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百年大计在于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根本;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后进生”的话题,是每一所学校、每个班主任都必须面对的话题。如果每所学校、每位教师真正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话,如果每所学校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的话,“后进生”转化工作无疑是必须俯下身子要做好的事情。
通过这次尝试实验,我认为“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方法如下:
1、关爱学生,激发情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后进生”是教师人格构成的核心,无私的爱心、真诚的情感能架起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只有对后进学生倾注关心和爱护,才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潜能开发。
2、发现问题,宽容对待
对“后进生”我们一定要发现问题,探究其根源,宽容对待。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多一份信任和扶持,多一份表扬与鼓励,多一份温暖和体贴,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唤醒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良好品质、性情,在教师爱得深、爱得切、爱得无私中自觉地从“受到状态”向“能动状态”转化。
3、加强管理,家校互动
老师认真排查摸底,列出本班“后进生”名单,制定补差方案,有序开展,发挥家长学校的职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对后进学生进行立体式的关爱和帮扶,提高转化后进生的效果及加大强化工作力度,切实做到校内校外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问。
4、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全体老师都要来重新认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重要意义,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改正。全体教师要把转差补缺这项工作时刻抓在手里,持之以恒地开展转化后进生工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