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干部民主化生成及运作策略探究
[摘 要]:近年来,部分学校尝试民主化的班干部运行模式,通过“投票”选举产生班干部,并且具有一定任期,以服务为最高宗旨进行量化考核,所有的班级成员都是班里的“主人翁”,人人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这种民主化的班干部选举及运作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公共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民主;班干部;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需要班干部的辅助,班干部成员不仅可以为班主任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和数据,同时也能比较有力的执行班级管理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因此,在我国有学校的地方,必有班级,有班级的地方,必有班干部。不过,因为各种原因,在我国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班干部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学生管理和集体活动上作用确实比较明显,但与现阶段的教育理念存在突出的分歧。
一、民主路径选举班干部的必要性
统班干部管理模式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结构非常相似,有总管全盘的班长、有分管卫生或学习的副班长、有主管具体工作的体育委员或纪律委员,当然还有主管团委工作的支部书记。这些班委会成员的产生途径基本上都是通过班主任物色提拔,并且任期较长,有的班干部几乎是“终身制”,从升学到毕业。实际上,“班干部”这个称谓都非常具有国情特色和时代特点,与“干部”对立的词就是“百姓”。因此,在目前的班干部模式下,班级成员被人为的区分为“官”和“民”两部分,作为“官”的班干部惟上是从,忠实执行班主任的管理举措,尽职尽责,如果有了奖励和荣誉,班干部记一等功。作为“民”的班级其他成员则是被管理的对象,也是与若干奖项和荣誉无关的群体,导致班干部一定程度的存在“官僚”和“特权”意识。“班干部制度的本意是让班干部成为老师的助手和参谋,协助老师做好班集体工作。但实际上班干部的角色却发生了明显的错位,班干部成了学生的上级和管理者。”[]在这种班级管理体系下,班干部之外的同学集体意识极为淡漠,认为“班里的事是一部分人的事,和我没关”,于是在班集体的公共事务上敷衍了事,甚至故意“帮倒忙”。笔者长期担任小学的班主任,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班干部在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确实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但绝大多数学生不是班干部成员,他们在以上诸方面的表现就不及班干部。比如在打扫校园和教室卫生的时候,班干部不断督促和检查,可是学生总数敷衍了事,蒙混过关。这就可以折射出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尤其是“任命”班干部背景下,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的地位被强制割断。在这种极具官僚特点的班干部模式上,班里的绝大数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从来没有机会参与班级事务的讨论和发言。“在班级结构中,担任班干部的是少数学生,他们处于班级正式结构的顶层,大部分学生只是 “群众角色”,处于班级结构底层。”[1.陈桂生:《学校实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2.
2.金生鈜:《教育正义: 教育制度建构的奠基性价值》,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2) : 157 - 164
3.沃尔泽 迈克尔:《正义诸领域: 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 译林出版社,2002.
4.杜明峰:《班干部权力的人种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3.]
没有归属感和存在感,在班级里只能体会到被管理的滋味,其他所有的事情与他们无缘,怎么能对这个集体产生感情?又怎么能形成新时代要求的“公民意识”?事与愿违,在长期的“两极化”环境下,往往容易滋生出自私、狭隘、嫉妒等不良情绪和思想。
中小学班干部民主化生成及运作策略探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