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分析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到: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由此可见,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必不可少,道德是引导我们追求至善的良师,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教导我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道德做为比法律规范较低的阈限界定,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更具有广泛的意义。三年来,在老师的教育指导下,在同学、朋友、家人的帮助与支持下,我学到许多知识,取得较好的成绩,以下是我浅谈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与分析。
一、倡导大学生道德意识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人格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做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连续体,从呱呱落地之时的生物人,经过社会意识的教化,而成为具有一定行为规范及知识技能的社会人,经历了“本我”、“自我”、“超我”的历程转变。“本我”即人的生物属性代表着人的本能的欲望,它是以个人的快乐主义为其人生的指导原则;“自我”是人与社会意识相结合的连续体,它是按照现实社会的规范要求来满足“本我”的欲望追求。它所遵循的原则是现实主主义原则;“超我”是自觉地按社会道德规范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并将社会道德规范形成了个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人生的一种追求,“本我”的欲求成为了一种能量和动力转移到了追求高尚情操及事业的方向上。一个人如果达到了“超我”境界,亦既达到了内在的人格升华,社会道德准则也就成为了人生的需要和追求。那么,这样的人也就成为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若以溪流而集百川,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精神风貌,也就得到了根本的转变,也就达到了“安邦治国”的最终目的。
(二)是我国目前公民社会道德水平现状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公民的道德意识有所滑坡,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领域和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公民缺乏正确的人生信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个人主义、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作风有所抬头。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分为我国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消极影响和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相对滞后而造成的消极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在现在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该建立什么样的道德观念。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我们大学生影响很大。我们要做一个知荣辱、讲道理的人,这是我们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恪守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分析(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