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虽然我国施行了扩招政策,但想升入好的高中、考进理想的大学谈何容易。在高手如林、学习竞争十分激烈的学校中,要到达理想的“彼岸”,是要付出许多的努力才能走过那又高又窄的独木桥。因此,每一次的考试,对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他们的心情也是十分紧张的,因为他们担心会失败,会失掉“尖子”地位,会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而产生高焦虑。如果他们真的失败了,那么随之而来的情绪也就十分的低落。经常在报纸、电视上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报导:某学校学生未考上理想大学而跳楼自杀;某高三学生为减轻压力,在大街上裸奔……这些现象在高三中最为突出,也会常听到有不少的学生这样说道:“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学习很努力,但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真想一死了之”……于是这些就使学生表现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
有这样一则报导:一所学校初二男生,因其父母是知青,政策允许他去沪寄住祖父母家。该学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江西老家农村父母身边。这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据了解,该生原在江西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后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语言不通,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也有的学生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因此,他们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使之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拿家长和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恢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4、早恋、性别角色混乱问题的困扰
初、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导致“早恋问题”,据统计,这种现象略占1/7,导致“总想和他在一起”、“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等一些话的出现,甚至于会感到“烦燥不安、吃不好、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在中学生的身上也常会出现女孩子把自己打扮成男孩子的样子,有的男孩子也把自己打扮成女性,出现“娘娘腔”等问题。青春期是男女性别角色分化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发展不好,就可能出现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等问题,如“易性癖”。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现在的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