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在“十七”大中提出了教师要追求新形式在课堂中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仍有一些人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另外,教师为了处理问题时加大力度,经常会把家长叫来,当着家长的面用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处理问题,这些做法使学生感到恐惧,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心理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2、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把品质、行为传给孩子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习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3、社会环境的“污染”
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现今我国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也提倡“八荣八耻”,都有社会公德意识这一方面,可见现在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一些文化娱乐设施、新闻、媒体等。都以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在大型的电玩厅、网吧等,在里面青少年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尤其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盈利,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以及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的侵蚀。不少的青少年在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不知不觉中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中学生生理发展变化带来心理发展的变化.使其具有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做事不考虑后果等特点.加上个性品质、家庭背景、心理素质千差万别。导致对中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今后的成长造成很大影响。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因此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学校的素质教育,它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传授者——教师,要加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这一方面来说可从以下这两点出发。
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孔子日:“仁者寿”,古人还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这几句话是说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促进身心健康长寿。因此不仅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向上的心态,更应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讲究道德修养,勤于付出,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多做好事,这样可以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获得欢乐,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调节自身心理做好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处理好自我、教学、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和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没有二者的密切配合,没有教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学生的教育目标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拥有好的家庭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古有“孟母三迁”,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先后搬了三次家。又比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被遗弃后又被一只狼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可见,社会对他的熏陶感染起重要作用。
四、结论
总之,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此问题无疑是一项较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要从“第一接力棒”---家庭入手,紧密结合学校、社会(社会),构筑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惟有倾全社会的教育力量于一个目的,才能真正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真正的做到全面和谐,提高全民素质的目标才能实现。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