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引导、激励方法的研究报告
学困生是指智力和感官正常,但学科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及其复杂和多方面的。
一、学困原因:
(一)家庭
1、现状
家庭人员构成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尤其在的偏远山区,父母外出务工、离异,孩子多为爷爷奶奶照顾,父母教育缺失,而他们往往自卑,对自己的评价较低,没有自信,调皮,自控力差,自卑,逆反等。
2、教育态度及方式
农村孩子多为放养式教育,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都是老师和学校的事,导致家庭教育不同程度缺失。留守儿童居多,爷爷奶奶娇生惯养,疏于管教和引导,难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无法给予学生课业上的辅导。错误的教育态度和不良的教育方式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形成,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
(二)学校
1、教师
我所在学校12名老师,9人55岁以上,老龄化严重,精力有限,疲于学习,专业素养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式单一。加上年老的教师多采用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一把钥匙开千把锁,不能因材施教。对待学生时经常自作主张,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学困生的错误有较多的指责和训斥,而缺少鼓励,对学困生的要求太严格或放任不管。
2、学校环境和氛围
从校领导到任课老师都以成绩为主,只管教书,而放弃了育人,对学困生鼓励不够,甚至过于严厉的批评,导致学困生丧失信心,对自己放任自流,游离于管理、学习之外。老师越批评,学困生越叛逆。结果是老师放弃了学生,学生也放弃了学习,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班级环境
在老师的主导思想教育下,其他学生也排斥、排挤、看不起,甚至嘲笑讽刺学困生,使学困生处于孤立的境地。久而久之,学困生走不进老师的心里,融入不了班集体,性格变的孤僻怪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也不会与同学相处、交流、沟通。
(三)社会
游戏、搞笑视频等,网络世界成为学困生的一切。
二、转化学困生的措施与方法:
(一)、1、互帮互扶,一带一
面对学困生要 以鼓励表扬为主,即使是点滴进步,也应及时 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四(1)班 的李祎康特别聪明但表现欲极强,当有老师听课时他又举手又上黑板积极做提醒多次都无济于事。说明象这类学困生转化时只要认真听课一定能听懂。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以下办法改变他:每天上课至少提问3到5次,让他没有开小差的时间;做作业时选一些他会做而且感兴趣的题面对面的批阅并写好鼓励语言;合作组长课下给予帮助;画出例题自学后布置作业。转化这些学生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粗暴,随意惩罚。上课时遇到简单的问题多给他们机会,多用闪光的语言激励学生,通过疏导促使学困生积极向上,同时在班内开展“一帮一”,“优帮差”的帮扶小组,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竞赛,以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问中找学困生到乐趣,享受进步的喜悦。
2 、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
学困生引导、激励方法的研究报告(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