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绘画课上得生动活泼,还可经常设计以童谣、童话、儿歌等多种形式为兴趣点作为课题导入。如:在画“盖房子”时,可从儿歌导题:”红花房,绿花房,尖尖的房顶大花墙,蜘蛛来了编个网,画个棋盘当门窗。”诱发幼儿扩散性思维,拓展想象空间和自我表现的创造能力,绘画和这些形式相互渗透就会不同程度地提高幼儿绘画兴趣,其效果也是相辅相成的。
二、创设情境,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绘画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们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对于农村幼儿而言,要让他们创作一幅城市的画,他们头脑中就必须有高楼大厦、车来车往、斑马线、红绿灯的印象,否则,他们就很难画出这幅画。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设情境,通过组织幼儿看录象、图片、图书等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知识,让他们对城市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在他们的画中才能把城市的显著特征表现出来。幼儿的绘画活动是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使他们的心智处于最佳状态,才能被调动和激发起来,才能激发幼儿的创作动机。反之,如果教师总只要求幼儿按教师的规定,反映一些刻板的、毫无趣味的内容,一味地按照教师的范画临摹,这样就束缚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活动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可以“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的活动,让幼儿通过眼、脑、手、口的各种感官协调活动,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操作活动中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三、采用多种作画手段,激发幼儿兴趣。
对于小班幼儿,如采用单一的油画棒作画,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失去兴趣。为此,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棉签画、吹画、水彩画等。在一次绘画中,也用多种作画形式,幼儿不能掌握的,我帮助完成。如在“好朋友”的绘画活动中,当幼儿画好了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后,我用手指点画的形式,帮助他们画上背景,使画画更完美,幼儿尝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了幼儿的绘画兴趣。
我还利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幼儿兴趣。因为手工与绘画相结合,不像单纯绘画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在捏泥、折纸、粘贴等活动中所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如,为了让幼儿感知、了解小鸡的基本特征,让幼儿观察小鸡后,用橡皮泥把小鸡的形状捏起来,幼儿感知了小鸡的形状,绘画时不但能很快地画出外形,且形态各一,充满童趣。再如,用棉签画“一串红”前,先进行撕纸、粘贴活动,幼儿通过粘贴,对花形有了感知,再进行绘画,也就容易多了。
四、幼儿在主动参与中,增强绘画兴趣。
小班幼儿基本处于涂鸦的表现期,对枯燥、单一的临摹不感兴趣。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绘画学习的原则,在绘画活动中,先让幼儿通过观察,在情境中培养感情,激发兴趣。例如,幼儿学习绘画线条,先带幼儿去观察饲养角,看看里面的小动物,观察一下笼子的样子,在进行绘画时,为每个孩子准备一张印有大灰狼的白纸,用故事的形式开头:“动物园里的大灰狼跑出来了,会伤害我们的小动物,现在请小朋友把它关到笼子里去。”孩子们自然而然画了许多密密麻麻的线,把大灰狼关在里面。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孩子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我还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季节变化,引导幼儿观察环境,体验生活,让生活成为绘画的源泉。如春天带幼儿到空旷的田野中去放风筝,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回到教室,师生共同把刚才的情景回忆一遍进行绘画,我不用示范,幼儿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自然而然表现出来。虽然在构图、色彩方面尚有所欠缺,但画的内容是孩子亲自经历的,真正成了绘画的主人,体会了其中的愉悦,兴趣也随之增加。
五、在绘画过程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绘画过程中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无论是对绘画能力强还是弱的孩子,教师都应做到因势利导,充分尊重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善意地接纳每个孩子的作品,对于孩子点滴的进步、闪光点加以表扬、鼓励。例如:孩子在绘画中,会把头发涂成绿色,教师不能加以指责,而应表扬他的勇于创作的精神。小班幼儿年龄小,在绘画中,边画边说话的现象较多,我也不横加制止,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绘画环境。
六、正确评价幼儿作品,提高幼儿绘画兴趣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启发、诱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发挥各自的潜能,要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过分强调结果。为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该看到幼儿是有个别差异的,在达到目标程度上应区别对待。例如:在教幼儿做纸盘娃娃时,有的幼儿会根据老师的示范拼一个笑脸娃娃,可有的幼儿会把弯弯的嘴巴贴反,变成了一个怒脸娃娃,教师这时就不应该强制型的说幼儿不能这样,应按照老师的示范画一样,其实幼儿有他自己的思维感知,只要幼儿将五官都贴对位置就行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要求,要给孩子充分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重视每个孩子的个性表现和艺术创作,及时给孩子赞扬和鼓励。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尽可能采取正面评价,充分肯定幼儿的成绩。哪怕是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对不足的地方则采用建议、商量的方式提出修改意见。如:“你画的真棒”、“你的色彩很好,像彩虹一样鲜艳”等等。教师应给予每个孩子被肯定的快乐,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感受到绘画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对绘画的兴趣和追求。
总之,在培养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作品。通过这种良性循环,幼儿的绘画兴趣就逐步得到了激发和培养了。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的活动,要想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和技能,所重视的应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为一张画或一次作业,只要孩子在活动中有了兴趣,积极性才会提高,在表现技能上也自然会有新的追求,观察与练习的机会多了,技能方面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还需不断捕捉时机,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我发现孩子们比同年龄的幼儿更爱提问、爱动脑,敢于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