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准则以及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阶段,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不多,但他们的消极影响很大,不仅加大老师管理班级的难度,还会无形间带坏其他同学,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德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峰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由此可见,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现在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矫正中学生的这种行为,解决中学教育的困境已迫在眉睫。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特点
作为班主任的我在跟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发现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主要表现为:
1、学习热情不高,对学科没有兴趣。碰到不喜欢的课程,他们就会把注意力转到其他的地方。如:看漫画书,玩游戏,与同桌聊天等等。
2、缺乏学习的进取心,没有竞争意识。他们不重视学习,更不重视学习成绩,甘于落后其他同学,没有上进心。
3、脾气暴躁、容易冲动。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四处发泄,欺负同学,无视老师的教育,态度傲慢,有时甚至与老师起冲突。
4、喜欢攀比,存在不正确的金钱价值观。衣服追求光鲜亮丽,头发追求时尚前卫,鞋子追求品牌质量。
5、盲目讲哥们义气。看到朋友被欺负,就召集一群人对打人者群殴,严重者甚至召集社会不良青年在校外拦堵。
这些行为不仅加大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难度,还造成了班级的不良风气。
二.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
那么中学生出现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教学观察以及家访等途径,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长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