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应掌握中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矫正学生不良行为,首先坚持正面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使学生在校园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感。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尤其是打架斗殴现象的出现,校方应及时处理,并准确分析是非对错,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样学生就会对校方产生信任感,以后有类似问题发生的时候,学生就能及时的向校方求助,避免学生一时冲动,凭武力解决问题。
(2)要加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调查研究,找准原因。尤其是班主任,应及时掌握班级学生的特征,做好特殊生的建档工作,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针对具体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及时解决,对问题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班主任才能对症下药,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校方应重视对老师的思想教育,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技能技巧。绝对禁止对学生的讽刺、挖苦甚至打骂,尤其是学习不好或比较叛逆的学生,他们的自卑心和自信心都比较强,对他们的要求过于苛刻,不但帮不了他们,甚至会起到负作用,让他们更加抗拒与老师亲近。
(4)学校应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克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现象,形成共同教育网络。这样家长可以第一时间内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情况,便于及时与老师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改正学生的缺点,避免好的学生被坏学生带坏。
3、社会教育。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提出了要求:
(1)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就能对中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心中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自豪之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荣辱观等。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2)国家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一些不法分子和教唆犯,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的影视片、录像片、淫秽书刊等,关闭具有赌博、色情性质的“卡厅”、游戏厅和录像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当地的治安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持定期到学校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的法制观念得到强化,让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能明白应该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明白法律是神圣的, 是不可触犯的。
总而言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配合,齐心合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