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各种调查分析可以知道,真正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并不多,而兴趣、动机、脾气、生活、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对他们行为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他们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父母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而现在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如何培养独生子女,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课题。特别是以下不良情况,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如:有的家长文化层次较低,待人接物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目无法纪,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个别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甚至有的会购买、观看、阅读黄色录像书刊,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要求买的东西,即使再贵、再无理取闹,父母也毫无怨言地买给他们,造成孩子的虚荣心越来越重,以致经常在校喜欢跟同学攀比,形成不良的攀比心理,久而久之更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善恶、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出孝子”的古训,不查清事情真相,不分青红皂白,轻则训斥辱骂孩子,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甚至是反抗的心理。
(3)父母、长辈过于看重金钱,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有些家长为了让生活过的好些,去外地工作,把子女寄放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里,孩子长期见不到父母,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产生自卑心理,易被坏学生带坏。
(4)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细心调教和关怀。有些家庭婚姻破裂,父母只管争取自己的个人利益,不顾孩子的感受,对孩子不闻不问,让孩子失去家庭温暖,沐浴不到父爱、母爱;有的家庭父母长期“内战”,特别是一些家庭由于第三者插足,家庭感情淡化冷漠,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2、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有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把提高学习成绩当作教学的重心,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甚至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将德育工作队伍“刀枪入库”。学校在德育认识上的这种严重“错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个人情绪至上,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的学生,挖苦、讽刺、歧视,甚至体罚或“鞭策”,使学习不好的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以致学生对老师失去信心,从而厌倦学习,厌倦学校,性格变得乖戾、偏激;有些教师本身出口成脏,行为不轨,追求名利,喜欢穿奇装异服,直接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3)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不深入调查事实真相,只看表面现象,就对所谓犯错的学生恶言相向,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的影响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