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有经济比重大,且多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
大钢铁、大煤炭、大水泥等高污染、高能耗国企占比大,易受经济增速下滑,结构调整阵痛经济,山东百强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超70%,远领先于其它省份。
2、民营经济落后,大民营企业多,中小民营企业少,经济活力不足
表2:山东省民营企业前10强
排名 公司 所在地 领域
1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市 编织、电解铝
2 信发集团有限公司 聊城市 电解铝
3 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菏泽市 石化
4 华泰集团有限公司 东营市 造纸
5 山东大海集团有限公司 东营市 纺织
6 中融新大集团有限公司 淄博市 能源
7 万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东营市 石化
8 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东营市 石化
9 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滨州市 石化
10 济南如意投资有限公司 济宁市 纺织
^^文档来源:山东省工商联、远川研究
民营企业不强,集中于传统行业,如电解铝、纺织、石化、轮胎等领域,且与苏、浙、广东相比,仍差距巨大。
3、金融机构扶植偏于企业,对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支持少
山东省贷款结构是最大部分给了国企,政府平台上的国有控股企业这两块比重超过50%,还有一部分流入房地产企业,对民企、私营支持甚少。
(三)、超级大城市缺位,人才、资金、聚合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
1、山东几大城市特点
山东各地级市发展较均衡,没有出现集全省之力建明星城市的现象。
济南占山东GDP比例10%
郑州占河南GDP比例20%
合肥占安徽GDP比例26%
长沙占湖南GDP比例24%
武汉占湖北GDP比例37%
2、济南、青岛城市的现状
济南是省会城市,由于地理等原因,长期被青岛压制。但青岛虽有大企业,但并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超级城市欠缺,不利于在全国吸引资金与人才,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液晶两极、集成电路等,济南、青岛却是空白。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历史发展原因
1、传统计划经济延续下,资源、能源型国有企业占比大,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占GDP过大
2、传统宫本位思想延续,国有企业独大
儒家思想里的官本位意识,重农抑商意识,逐利意识不强等。长期以来思想保守。坐等项目上门,服务意识不强。相对于江浙沪地区,能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放水养鱼,山东还有很大差距。
(二)、现实原因
1、未能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民营企业发展不足,民企也偏重于传统行业。
08年广东实施产业劳动力双转并发,加速腾笼换鸟。江苏实施产业高端发展,信息化引领推动向”高、轻、优、强”发展。浙江实施”四换三名”工程,推进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山东没有转换调整列位,仍沿袭原先粗放式发展。
2、省内打城市聚合力不足,影响辐射弱小,引领高端产业能力不足
山东在超级城市上欠缺,虽利于经济均衡,却不利于吸引人才资金。西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南有徐州等,都将形成虹吸效应,令山东吸血更加 困难。
3、外向型经济受地缘政治影响,内向发展手周围新兴中心城市及经济带挤压
传统外向型经济受日韩关系影响,发展陷入飞速。北有京津冀,南有长江经济带,西有中原经济区,还有极有可能成为现实徐淮经济区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山东无一城市入选。都给山东造成巨大压力。
四、对策研究
(一)、基础层面对策
1、解放思想,改革体制及领导方式,提升发展能力
发展中遇到问题,山东习惯于向后看,有无成例可寻,有无经验可用。谈到新动能转换,只看有什么政策、给多少钱、多少项目、土地指标。这种思维方式不变,新旧动能转换无从谈起。要从传统发展模式中、单一GDP增长论中、机械政策依靠中解放出来,不拼消耗,不唯GDP不墨守成规。做到创新、集约、高质量发展。注重利用市场方式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简政放政,不过度干预市场。培育新动能上,不能强力推部分产业,不形成过度发展局面。
2、抓住国字号试验区下的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九大后获批准首个区域国家发展战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旧功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国家层面也存在这样结构不合理的地方,如果新旧功能试验区在山东成功,将在全国产生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
(二)、产业发展方向对策
1、培育中心大城市,发展现代优势产业群体
发展“三核”,即济南、青岛、烟台综合优势,济南定位于“大、强、美、富、通”现代省会城市,打造全国重要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青岛定位于全省经济发展龙头,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2、利用地缘优势不放过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机会
山东与日韩合作地理位置优越,长期保持与东北亚经济圈重要一致,也是沿海经济发展传统外向型方式。只要条件允许,就不能放弃。
(三)、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1、支持民营、私营经济发展
山东市场活力不足,重要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从体制、机制上创造公平竞争条件,破除市场准入种种限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民营经济发展搞好服务,创造环境。
2、与其配套金融、财税、行政体制的改革
解决金融借给不足,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根本。适当的财税政策,放水养鱼,引导民营、私营经济,政府部门改善分工过细、责权不清、权力交叉,统筹各类机构设置 ,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文档集[C], 2009 . :85-100
[2]刘运动,宋守君. 从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谈城市竞争力[J]. 中国建设教育, 2007,(03) :41~45
[3]李婷 近20年山东省区域经济极化研究-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1-7
[4]魏 建 彭 涛 王 安《山东省经济结构的失衡水平:测度和比较》
[5]董承章 投入产出分析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中华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7]山东省统计局 山东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8]项俊波.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测度与分析[J]. 管理世界,2008, (9): 1-11.
[9]华民. 世界经济失衡:概念、成因与中国的选择 [J]. 吉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1): 8-16.
[10]刘钻石. 从历史角度看世界经济失衡:文献综述 [J]. 亚太经济,2007, (6): 2-6.
[11]李闽榕,黄茂兴,李军军.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模型的构建与精确度验证[J]. 管理世界,2009, (2): 1-11.
[12]庄佳强,徐长生.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新进展[J]. 经济学动态,2009, (4):
[13]张平,朱智强:《和谐山东构建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4]李广杰,侯晓敏:《论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学刊》2007年第7期.
山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困境成因及对策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