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摘 要] 本内部控制是企业防范系统性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分析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国有企业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间的经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有企业将如何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成为令人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国有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仍然不强,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中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如国资委、证监会、财政部等,还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还是企业的管理者,甚至是股市上的股民,都把希望投向了内部控制。特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各单位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管理体系,其基础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涵义
内部控制(lnternal Control),就字面涵义而言,是指在组织系统内部实施的控制,这一词汇最早作为专业概念被提出是在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指为保护现金和其它资产,检查簿记事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其后,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和认可的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财务执行官委员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管理会计师协会共同组成的发起组织组织委员会即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于1992年提出并十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一一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提出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纵观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的内部牵制阶段;四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的内部控制活动组织阶段;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内部抓考制结构组成阶段;九十年代以后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阶段。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国内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国有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实施科学的管理。因此,国有企业纷纷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内部控制薄弱的问题,表现为制度欠缺、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等方面。
1、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在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起着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很火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对待内部控制的态度。我国国有企业多数产生丁计划经济条件下,导致其管理者内部控制的意识较为淡薄,认为内部控制可有可无,或者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力不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2、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