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一项国际惯例,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着多种观点,很多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企业界、司法界、审计界等不同行业和部门也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界定内部控制的概念,彼此交流时存在障碍。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内部制标准体系来更新观念、统一看法。在实际执行中可以由权威部门着手制定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
2、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企业一切内部控制活动赖以生存的土壤。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众多因素,如:价值观、组织结构、控制目标、员工能力、激励与诱导机制、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充分加以重视。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内部控制环境薄弱的问题,国有企业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3、培养管理者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
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都无法超越制定者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者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影响着设计、管理和监督内部控制的其它要素。企业管理当局的行为对全体员工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为此他们首先要诚信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借以培育员工的诚信意识,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提升整个企业信誉。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绝对重要的作用,构成企业道德和价值观的基调。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是一种解决股东、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及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密不可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顺利运行的前提,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反之,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正确处理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弊病,也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严重障碍,企业应子以充分关注并加大治理力度。
四、结论
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建立,不仅要有科学的内部控制标准规范体系做指导,更要注重源头上的问题,才不至于“形至而实不至”;同时,政府与企业必须双管齐下,努力实现政府宏观指导与企业自身完善相结合。我们要不断创新思想、转变观念,确立系统科学的发展思路,更要理性选择,抓住关键因素,有步骤、分重点地构建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蔡小和,徐肖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财会月刊》,2015年3月,第2期
2、蔡莉莉:《浅谈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完善》,《财会研究》.2014年,第5期
3、陈志斌:《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会计研究》,2012年,第11期
4、陈志斌,陆瑶:《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研究》,《会计研究》,2014年,第2期
5、陈光潮,邵红梅:《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交易费用比较》,《改革与战略》,2014年,第8期
6、陈矜:《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76期
7、陈宏明,史亚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