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研究
[摘 要]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对于企业规避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实践中合理利用并不断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于2006 年初正式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并准备于2007 年1 月1 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出台,是我国会计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举措,为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写选题背景,以及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主要写新旧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的影响以及案例分析。最后一部分主要写新资产减值准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本文期望的贡献在于:通过对新资产减值会计的深入全面地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减值损失转回;问题;对策
一、资产减值概述
(一)选题背景、意义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单纯的历史成本核算已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顺应这种情况,资产减值会计应运而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但是,对于理论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作为确认、计量和报告经济活动的规范手段,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模式的变迁,不断做出动态调整和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从1998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四项准备”,2001年进一步升格为“八项准备”,又于今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在此次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则是最复杂的准则之一,它更加细化和明确了资产减值中的一些问题,增强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可操作性,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些制度和准则背后蕴含着重要的会计思想,即只有夯实资产和负债,才能使会计报表上报告的利润真实可靠。但是,在资产减值会计方法的具体运用上还有很多不完善不规范之处,比如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操控利润,发布虚假的会计信息,其报表信息缺乏可信度,致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做出正确决策等问题。基于上述考虑,我选择资产减值准备若干问题研究为题,拟就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对新颁布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我国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有所借鉴。
企业的资产因外部因素或内部使用方法及范围发生改变导致使用价值降低时,即发生资产减值,这是资产减值的一般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了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会计颁布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它要求对所有资产的减值进行测定。《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中规定:如果资产的帐面价值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而收回的价值,该资产就是按超过其可收回金额计量的,如果是这样,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该准则要求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21号准则公告也做出了类似规定。我国按照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
(二)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1、确认
按照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的解释:“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地列入某一财务报表的过程”,“既包括某一项目的初始确认,又包括确认该项目后发生的变动或消失”。FBSA认为,会计要素的确认应当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资产减值确认的实质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与初始确认以交易成本作为入账依据不同,资产减值会计对于资产价值的确认是在资产持有过程中进行的。它屏弃了只对实际发生的交易确认的传统惯例,只要某项资产的价格或价值的减损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且对决策具有相关性,就应当确认价值的减少。它不再局限于过去,而更多地立足于现在、未来。由此,其确认基础不是交易而是事项,即使没有发生交易,只要造成资产价值减少的情况已经存在,资产价值的下降可以相对可靠地计算,就可以加以确认。
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研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