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认标准
从理论上考虑,当企业的任何一项资产发生减值时,都应该及时确认减值损失,以揭露真实的财务信息。但是,考虑重要性原则,没有必要对任何资产减值损失都进行确认。所以,要建立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目前主要有三种:永久性标准(permanent criterion)、可能性标准(probability criterion)和经济性标准(economic criterion)。 所谓永久性标准,是指只有当判断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市价或公允价值的情况为永久时,才确认减值损失。可能性标准要求在可能不能足额收回资产的账面价值时确认资产的减值损失。经济性标准是指只要发生减值(比如,当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我国的准则和制度中采用了经济性标准,与国际惯例保持了一致。除美国和日本在一些资产项目上采用了可能性标准以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基本上均采用了经济性标准,这反映出经济性标准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2)确认基础
确认基础是指资产减值的确认是按按单项资产、资产类别还是全部资产为基础进行。资产类别是指某一类资产内的各种具有相同性质或相同经济内容的各项具体资产的组合,如存货中的原材料、自制半成品、产成品,短期投资中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固定资产中的房屋建筑物、运输工具等。全部资产是指某一类资产内各项具体资产的组合,如企业所有的应收款项、所有的短期投资等。
资产减值的确认基础不同,其结果也不同。国内外现行会计规定均给予企业一定的选择权,如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成本与市价的比较可以按单项比较,也可分类比较(如分为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还可以综合比较(即将全部短期投资的成本合计与其市价合计比较)。
(3)减值损失的转回
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是指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之后,发现当年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己经减少,重新评估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将资产的帐面金额增至其可收回金额。
2、计量
所谓计量,就是“根据特定的规则把数额分配给物体或事项”的活动(葛家澎、林志军1990)。会计计量活动贯穿会计系统的全过程,从实际的会计操作来看,具体的会计实务中大量的工作是会计计量—对交易和事项进行量化处理并最终以数量形式浓缩为各具体的会计要素并细分为日常记帐的帐户和财务报表中的项目。
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计量单位的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计量属性问题长期以来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任何客体都具有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计量的特性,会计作为被计量客体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可供选择的资产计量属性有很多,SFAC 5列举了现行会计实务中采用的五种主要的计量属性,除传统的历史成本外,还包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3、记录
对于资产减值的记录,就是将上述资产减值的确认及计量的信息登入有关凭证与账簿的过程。资产发生减值后,除了需要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外,还要将减值的金额记入损益或其他账户。目前的规范做法是:坏帐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计入“管理费用”,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及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计入“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入“营业外支出”。企业除了应及时准确地记录资产减值准备外,还应该加强资产价值的管理工作,设置资产减值的备查簿,登记企业资产的减值计提及冲回情况,便于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决策。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都建立在大量的估计和判断之上,估计和判断的最终结果计入凭证及帐簿,备查簿则应该详细记载每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依据及过程,以备日后核查。
4、报告
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研究(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