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随意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社会危害性非常大,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会计信息的利用者无法真实了解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至于做出迟缓甚至是错误的决策,使企业、国家蒙受损失,企业职工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进而有可能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如果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经过粉饰的会计报表,必然会引发社会公众疯狂抢购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股票。而正当广大股民沉浸在所购公司股票上涨带来的喜悦中时,公司操纵利润的消息一旦被披露,必然引发公司股票的疯狂抛售,股价大幅下跌,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3.企业财务人员以及给上市公司出具年度财务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一旦被查出有操纵利润的行为,有可能引发整个社会对会计行业的信任危机。美国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原来是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给安然公司出具了虚假的财务审计报告,被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从而直接导致了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倒闭。更为严重的是,在“安然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公众对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度会计报表大都持怀疑态度。这种公众“信任危机”对会计行业本身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损失。
二、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方法
(一)利用关联方交易调整利润
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是指上市公司与存在关联方关系的企业或个人之间所进行的交易。关联方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关联方之间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一方对另一方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决定或者参与权。不可否认,关联交易客观存在的积极作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在关联方交易中,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要低于市场交易,而管理成本要少于企业内交易。因而,关联方交易在经济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了交易费用,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但关联交易又不同于单纯的市场行为。由于关联方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它们之间发生交易时,利益动机将会受到这种关联关系的调整。交易条件、价格和方式等,常常就会显得不同寻常,其结果往往与“公允”相悖,并且成为利润操纵的手段。关联交易常出自这样两类目的:一是利润调配;二是税负调配,其结果都将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公允交易基础。
(二)利用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操纵利润
1.利用各种减值准备的冲回操纵利润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对目前八项上市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收账款、委托贷款的减值准备项目未作冲回的限制性规定,上市公司还可以利用这些减值准备操纵利润。尤其是 ST、PT 公司为了不被“PT”和“退市”就通过在下年冲回上年的大额减值准备来实现扭亏为盈。如彩虹精化在2004 年计提了高达6.2亿元的坏账准备,导致其出现3亿多元的巨额亏损,而彩虹精化在2005年将计提的大量坏账准备进行冲回处理,导致其在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54亿元的情况下,公布的年报却实现了 3.72亿元的净利润
2.通过改变计提折旧的年限操纵利润
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正确与否会严重影响到产品成本的计算以及经营成本的计算。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式和净残值对计提折旧的影响还比较容易确定,而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有一定难度。因此,企业往往有足够的理由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通过折旧年限的变更调整企业的会计利润,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例如,济南钢铁集团,2003年延长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即改变扎钢设备的折旧年限,将原来11年的折旧期改为了13年,把钢铁炼制设备的折旧期限从9年延长到了12年,将企业应用的运输设备的折旧期限由10年扩展到了14年,并将它们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了处理。调整后使得公司2003年的相关费用减少了7800万元,直接导致公司的利润总额增加了7800万元,公司当年的净利润增加了4324万元,这部分近利润是公司2003年净利润总额的68%;同时间接影响到了企业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使得净资产收益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由之前的2.65%增加到调整后的6.12%
3.通过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进行利润操纵
上市公司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对于其有重大影响,共同控制或者控制的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处理。不过一些企业为了操纵利润往往会变更投资收益的核算方法。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将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收益法,可以按照其所占股份的份额确定投资收益,虚增当期利润,而且这部分增加的收益还不用缴税,所以上市公司常常不惜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要将投资收益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4.通过收益性支出资本化进行利润操纵
在收入和成本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会计原则下,将已经产生的应该是收益性支出的费用或损失,通过无形资产研发费、在建工程等会计科目进行资本化处理,从而使公司产生大量的虚拟资产。其中最常被上市公司运用的就是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例如,山东鲁北化工2005年将应该记入财务费用的利息,即兴建新厂区所借款项的利息5060万元,计入了新建厂区的工程成本,予以资本化;同时未将中国银行美元借款利息300万美元计提入账,两项合计影响利润6260万元
(三)伪造单据、虚构经济业务操纵利润
会计核算反映的内容应该做到真实可靠,数字准确。但是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虚增收入和利润,常常会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和产品销售发票,利用有关出口货物优惠政策,人为扩大上市公司销售业务的核算范围。例如,德棉股份的下属公司德棉针织厂通过与9户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虚增主营业务收入0.98亿元,虚转成本6541万元,虚增利润1920万元,虚增存货2514万元,利用增值税抵扣制度,双方对开增值税发票,这样既非常巧妙地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又不会增加公司的税负
(四)其他利润操纵方法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