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是产品成本核算上的难点,因为制造费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固定费用,不管企业有无生产,这部分的费用都是会发生的,如厂房的房租,设备的折旧,生产管理人员的工资。在我国的企业产品核算制度中,提出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以正常生产能力水平为基础,按照资源耗费方式确定合理的分配标准。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标准按月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的分配标准包括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以此分配与归集的方法是在企业正常生产能力水平为基础下的成本核算方式,并未考虑到企业非正常生产能力水平下的情况。如企业在刚开业时或在生产经营发生困难时,由于订单不足,产能剩余,产量远远达不到正常生产能力时的水平,这时采用以上的方法把所有的固定制造费用分配到产品中去的制造费用就会失真。这种订单不足导致的产能剩余,产量低下,归因于管理的因素,而不是生产的问题。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没有规范出在此情况下的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核算,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固定制造费用的分配是在正常生产能力水平下的分配。在非正常生产能力水平下,分配进入单个产品的制造费用不能超出正常生产能力水平下单个产品的制造费用,超出的部分应确认为当期费用。这种理念值得我们借鉴。以此方式的核算,不会虚增库存产品的资产计价,形成的对外报告也会更好地显示毛利计算,因管理原因而导致的剩余固定费用进入当期损益更好地体现了配比原则。以此理念而制定的准则不仅符合财务会计体系下的成本核算思维,而且契合管理会计体系下的成本管理思维。
四、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成本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探讨
在成本会计的诞生与发展初期,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成本核算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成本核算为主的成本会计不能满足成本管理的需求,成本会计逐渐进入控制角色。而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成本会计发生根本性变化,由核算型向管理控制型转变,成本控制逐步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职能。各种成本管理方法被广大的企业所采用。包括以成本性态分析和量本利分析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方法,预算控制引入成本会计领域,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以及作业成本法。视角进一步扩展上升为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理念,甚至围绕战略思想的战略管理会计理念。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点,是难点,也是弱点。因财务会计在企业会计中仍占主导地位,往往影响大多的企业财务人员关注点在于成本核算,要适用会计准则下的外部财务报告系统。而此系统往往会偏离成本控制的需求。目前的成本核算多数还是在传统的模式计量下的成本会计,数据的来源取决于账户,不能满足把成本核算上升到成本控制。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对成本控制有着迫切的管理需求,想引入新的成本计量方式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从而忽略了成本核算要遵守的准则要求,脱离了新的会计理念体系,这往往也是企业ERP上线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本质上来看,成本会计是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聚合体,应把财务会计体系下的成本理论与管理会计体系下的成本理论相结合。企业的财务人员要提高成本理论水平,转换传统思维,在对业务系统的成本数据进行分析时,财务部门不仅要提取符合会计准则下的成本信息到会计系统中,同时把成本控制的信息引入到管理系统中。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也应把成本会计下的两支理论体系更有效地结合,让企业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外报告,同时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对外报告的水平。
五、总结
成本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永久探索的关注点。成本会计包括核算与控制,形成的财务会计体系下的成本理论和管理会计体系下的成本理论,为企业的成本核算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系统的科学管理的方法。成本会计发展下的这两个体系,都是为企业的成本管理,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的,应要把这两个体系相结合,相辅相成。无论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还是制定会计准则的相关部门,都应把这两个体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成本核算与控制,才能更好地把理论用到实践上,又从实践的管理经验来推动理论的发展。
制造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发展(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