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
第一,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尚未健全。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与国外之间的金融业务量不断增大,为了避免企业金融业务的风险,必将按照国际金融业务要求来处理相关的金融业务。但是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还停留在学习与模仿国外管理金融模式上,并未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体系准则。
第二,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缺乏相应的规范准则。现阶段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还处
于初级阶段,规范准则太少,内容过于简略,缺乏有效监管。在会计处理上各大金融单位都有自身的一套会计核算管理办法,会计处理方式繁多,报表格式不一,对未来风险的预测披露严重不足。
第三,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缺乏有效监管。目前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交易实行非现场的事后监管模式,手段单一,财务审核频率低,不能高效的进行实时监督。面临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不能全面的分析与预测产品的价值。
第四,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方式滞后。目前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统计方式一直采用历史成本进行统计,主要单纯的强调历史成本的重要性,不能客观的表明未来成本统计的数据,不能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验证性。
第五,国内金融会计核算要素范围模糊不清。国内与国外金融的接轨,给企业会计核算带来一定的冲击,需要企业重新定义会计要素。譬如,按照国内会计制度,“资产”是过去交易形成并由企业控制拥有,“负债”是过去交易后形成的现时义务。而国际会计准则指出,“资产”是现金或者其他金融资产的契约性权利, “负债”是任何契约性义务。通过对国内与国外的会计准则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和“资产”、“负债”的定义是矛盾的。
第六,国内会计报告内容披露不够完整。会计报告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反应企业一段时间内全面重大经济信息的载体和工具。由于现行国内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从在差异,导致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产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普遍存在依据不清,标准不明。为了更加全面反应会计报告的准确性,只能将部分核算内容推向表外体现。这样就增加了报告使用者的难度,容易疏忽会计报告的辅助说明,从而加大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风险系数。
三、 衍生金融工具的应对准则
随着近年来国内金融业务的不断增大,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一直谋求与国际的实时接轨。因此,本^文档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对现行国内会计制度的影响出发,提出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改革对策。
第一,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需要重新定义会计核算要素。尤其是对“资产”要明确界定确定资产与不确定资产两种情况,既要反映过去拥有的还要反映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等确认和计量的未来契约价值;“负债”应该包括交易事项发生后实际产生的和未来流出的,还应该包括交易契约形成后需要付出的潜在风险。
第二,国内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属性采用的模式过于陈旧,应该一律采用国际惯用的公允价值模式。企业管理者为了选择能够更加全面的反应各期盈利线形图,更加主观的为后期财务预算做好准备,就应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它能如实反映实际状况,更加准确的计量金融属性,保证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客观性,使得企业能够进行前后一致的会计处理,最大化的满足了前后相关信息的对比,从而更加全面完整的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决策的有效性。
第三,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应该采用表内确认模式。由于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缺乏表内确认模式,而是通过表外附录予以解释。此种模式虽然和国际金融工具会计表内确认模式表达的内容相似,但是不能直观的、量化的表明会计披露信息,缺乏报表使用者的量化依据。为了使我们国内金融市场发育更加成熟,监管更加完善,从对经济发展有利的理论去引导市场健康发展,我们就应该采用适合国内需求的表内确认模式,更加主动的适应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行为准则.
四、总结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与国际接轨是势在必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作为国际间贸易往来、金融交易领域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实时掌握。但是,国内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起步较晚,对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掌握还有待提高。在将来国内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出现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大胆的吸纳、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制定出适合国情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不断地促进与完善国内金融监管制度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