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也说,古人以为文当载道,其实“不知道是道,文是文,二者万难并作一谈”。 那么,新文学的基点在哪里呢?1918年,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一文的发表,已将这一问题点明了,那就是人。以人为中心展开新文学的追求,以人为起点,让新文学走向新世界。正是从人的发现开始,新文学和文学思潮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面:唱出人的赞歌、人的欢歌、人的悲歌、人的哀歌、人的壮歌;正是从人的意识出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学思潮分道扬镳了。
所以,要谈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特点,我认为,这是一个最根本的特点。以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包括展开的针锋相对的斗争,都与这一根本问题有联系。如,“复古主义”文学思潮与新文学思潮的斗争就是如此(是载道,还是写人)(这一点,过去人们还没有深入研究过)。
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否注目人,成了现代中国各种纷纭复杂文学思潮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则构成了现代文学各种思潮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最内在的尺度。“怎样看人、写人、为人”和“是否注意人”,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思潮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五四是‘个人’;30年代是‘阶级’;40年代是‘民族’。)它也直接的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和思潮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直接受到了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又一个重要而明显的特征:开放性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形成、发展的整个历程,它的各种理论形态与创作形态,它的所有成就与存在的缺憾,可以说,都与外国文学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多元性、持久性、紧密性,就赋予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以前所有中国文学思潮很不相同的“开放性”特征。
只要扫描一下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些思潮,我们就可直观地发现这一特征的重要。“五四文学革命”中各种“新思潮”,无不是外国文学影响的结果;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现代派文学思潮等也多是如此。
这种“开放性”的特征,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始终葆有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能够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学思潮对话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这种“开放性”特征的几个规定性: 一是,它是自觉地吸收外来文学思潮,自觉地“开放”,不是被动的。
这种自觉开放、自觉地向外国文学和思潮学习倾向的产生,主要有客观与主观两个原因。客观原因是国门已洞开;主观原因是新文学的先驱们具备了自觉接受外国文学和思潮的主体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他们的“双重智慧”。正因为他们具备了这一条件,也就使他们有了这个信心。这一点与近代文学有重要的区别。
二是,它是在全面地“开放”中又有选择。这种选择的标准非常特别:它常常不是以文学自身的需要为标准,起码可以说,主要不是以文学自身的艺术需要为标准,而恰恰是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标准。如“五四文学新潮”;“左翼文学思潮”等等。
具体的还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等。这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同人大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倡导、引进新思潮的直接目的,往往是为了使文学更好地为时代和社会服务。 三是,“开放”的局面曾因各种原因被中断过,特别是当“抗战”以后,中国分成了两个政治空间,这种中断就更明显了。
但不管怎样,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潮的“开放性”,仍是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也决定了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不可能不研究它们与外国文学和思潮的关系。
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反传统,一方面又割不断对传统的眷恋,这也就构成了它自身的矛盾。
这种矛盾反映在“文学思潮”中,也就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民族化”的复杂特征。
这种复杂特征的基本内容就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有两种“民族化”的思想倾向:一种以鲁迅为代表,是在现代化的基础上的民族化思潮;一种以赵树理为代表,是在粗糙的民间文艺基础上形成的、以“为工农兵”为特征的文学思潮。这两种文学思潮也都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4、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政治化、社会化特征十分明显。 考察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思潮的兴起,往往不仅具有社会原因,有时,还有鲜明的政治原因,如“左翼文学思潮”、“工农兵文学思潮”。这也许是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潮的一个最复杂的特征,也是一个最难谈清楚的特征。同时,又是应当给予澄清的特征。对这一特征,简单地肯定与否定都不能有效地说明问题,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当说,这种特征既有积极的价值,也有消极的价值。积极性价值表现在,它使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能在社会、政治的背景下得到考验,检验出那些更符合中国社会、文学发展的实际,从而得到长足地发展,也使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切积极的文学思潮,都有一个较充分发展的政治、社会环境。对于沈雁冰来说,肯定文学本体的价值还只是目的之一,目的之二是要在文学与人生、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中,确立文学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当沈雁冰文学理论的触角展开的时候,他就已找准了文学价值实现的突破口。为人生主张的提出,就是“文学价值实现论”的最生动形态。 “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这不仅指明了文学的最终的,勾画了文学价值实现的途径。不过,“为人生”毕竟不是一个具体方法,它无论在含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没有,也不可能回答文学价值如何才能实现的问题,它在显示了“方向”的同时,却将大量理论与实践的工作,留给了自己。
然而,正因为“为人生”这个命题没有回答问题,才为理论的阐述提供了丰富的驰骋空间。罗成琰正是在阐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彻底地完善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系统,因此,这个问题也就自然地成了罗成琰文学理论批评的中心内容。
事实上,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也正是基于对文学与人生的动态把握而赋予“人生”以具体内容的他提出“无产阶级艺术”的观点,正是这种把握的最生动说明。罗成琰这种于动态中建构文学与人生关系的理论报偿,是更加有力地巩固了文学与人生的价值关系,这正是罗成琰文学理论的杰出之处。
在罗成琰的文学理论中,文学的进化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谈论新文学的特征时,罗成琰曾下过这样的判断:“新文学就是进化的文学”而这种精华的文学由于与发展的社会人生具有同步性,因此,进化的文学就是有价值的文学
参考文献 罗成琰;;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思潮的传统渊源[J];文学评论;1991年04期
罗成琰;;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思潮的传统渊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01期
罗成琰;感伤与冲淡──论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思潮的抒情形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1期
参考文献 罗成琰;;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思潮的传统渊源[J];文学评论;1991年04期
罗成琰;;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思潮的传统渊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01期
罗成琰;感伤与冲淡──论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思潮的抒情形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1期
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1992年
罗成琰;《回溯长河之源--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1995年)
罗成琰;《中国现代文学史》1995年
罗成琰;《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1999年
罗成琰;《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2002年
罗成琰;《文学评论》
罗成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读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