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与文学作品的分析
班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诵读,并且开展以组为单位的诵读比赛。现在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这种诵读比赛也不会居于人后。早读和课间都可以让学生以或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诵读文学作品。例如让学生诵读《论语》,每天还只走在教学楼下,就可以听到学生琅琅书声。因为诵读《论语》带来的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在读其它文章时也养成了大声诵读的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诵读比赛准备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大声读书的习惯,而大声读书又有利于语感的形成,良好的语感则让学生对文学经典更喜欢,这一切,形成了良性循环。其实,无论哪种文学经典都适合诵读,或大声,或小声,或个人,或群体,但无论哪种形式的诵读,都有利于学生爱上文学经典。
诵读不仅表现在《论语》中,教材中的经典文章,我也大量的采用了诵读的方式。每次组织诵读时,我都会做诵读指导,我还鼓励学生不妨学习古人摇头晃脑地读,并学习所谓的“素读”,利用“仄短平长”的基本原理把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用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这种诵读方式,在“玩”中不知不觉读背了那么多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也不再觉得文言文有多难,听说读写大有长进,拿到一篇文章也不至于不知所云。
(四)提倡独特式阅读,发扬创造思维。
新课程的标准注重独特式阅读指出“阅读是学生独特式的行为。”因此,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的空间,使得学生自身选择和理解。著作是个非常广阔的地方,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强制的规定阅读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计划性的阅读往往会有很大的收获,教师应该发挥教育者的角色,首当其冲的作用就是对于阅读科目的指导。在阅读时,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权限。不要在学生遇到理解方面的问题时就去管,如果教师通过教学方面的手段去干预学生阅读必然会打消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要让学生自身去阅读,让学生在自身的思维中领略著作的内涵,从而汲取营养。同一本著作对于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定期的读书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读书思维。总体来说,对于目前初中生的阅读情况,语文教师要负起主要责任,用独特式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网络影响下,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保证阅读的时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让读书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五、结语
一部作品能被奉为经典,是这部作品经历了历史的淘洗、时间的沉淀,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文学经典,不只属于某个时代或某个民族,而是永恒的、属于全人类的。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新课标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文学经典对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所以当我们阅读文学经典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细腻,我们的灵魂会越来越纯粹,我们的精神会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1]靳雅姝,招力雪.高中课外经典名著阅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12.
[2] 张祖林.经典阅读——语文教学不能承受之重[J].教学与管理,2007(9)
[3] 姜德祥.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4(9):89,134.
[4] 王斌.阅读经典名著提高语文素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3:112-114.
[5]课程教材研究所编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 [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59 , 543 , 550.
[6]李良品.略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J].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004 ,( 3 )
[7] 顾云虎.体会“语文素养” [J].语文建设, 2002 ,(1).
[8]闫华春.加强阅读训练,提升语文素养[J].科教导刊,2012(12):148,161.
[9]肖萍.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语文素养与文学作品的分析(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