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理念及审美观念
我们翻阅历史相关书籍,会发现每个人一生都会或多或少遇到困境。而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在困境中自处,这才是最重要的。阅读文学经典让我们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胸襟得以提升,帮助我们的学生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
三、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的现状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不重视文学作品阅读的“泛阅读”时代,人们的心越来越浮躁,不甘于寂寞,网络的发展使纸质文学离我们越来越远,阅读已经变成了浏览标题、看看评论,回复评论,真正静下来心来细细品读似乎已是一种奢侈的行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的真实现状确实堪忧。
学生的阅读已然演变为快餐文化阅读。充斥电脑屏幕的各类电子小说成为了学生阅读的一种比较重要的选择,与热播电视剧、新上映电影、火爆综艺节目相关的成为了看书的首选。看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纯粹为了休闲,看书成为了学习之余的一种无聊生活的调剂品。各种美流、日流,、韩流,对各大明星的奇闻轶事如数家珍,却不知李煜、巴金、茅盾。
即使有爱看书想看书的学生,可是在中考与高考的巨大压力下,也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书束之高阁。在全心全意冲向中考高考的前提下,文学经典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或无用或奢侈的行为,不喜欢阅读文学经典的学生觉得阅读是浪费时间,在做无用功;而喜爱阅读的学生却觉时间不够用,花时间阅读太奢侈。文学作品阅读现状就摆在眼前,学生普遍不阅读经典。笔者认为如果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不采取措施,让其放任自流,那么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希望何在。所以一定要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来提升语文素养。
四、如何利用文学作品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新课程实施以后,语文教育中的素养培养问题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国内知名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研究论述语文素养的^文档和专著虽然很多,但文学作品了阅读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阅读文学对提升语文素养有什么途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在教材中有很多文学经典,这些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兴趣。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诗经·蒹葭》、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氓》《孔雀东南飞》等文章都提及了爱情,而爱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讨论得也很热烈。因为学生对话题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我推荐阅读书目时,学生都很乐意接受。
但有时候老师推荐了很多书,有一部分学生会看,但有一部分学生不会看,那些推荐书目只是摆设而已。因为一些文学经典之作离我们已久远,即使再好,在学生没有产生兴趣之前,学生可能也不会去看。例如,我自己很喜欢林语堂写的小说,《风声鹤唳》《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我都看了,其中《京华烟云》被拍成了电视剧。因为某些原因,林语堂先生的作品并没有选入教材和文本选读。当讲到鲁迅时,我顺带提到了林语堂,提到电视剧《京华烟云》。我告诉学生,《京华烟云》首先是用英文写出来的,然后才译成中文,学生感觉很惊讶,对林语堂一下子就有了兴趣,接着我给他们推荐了几本林语堂的书,学生都欣然接受了我的推荐。
(二)抓住课堂契机,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阅读
怎样才能让学生去读书呢?本人觉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通过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是抓好课外阅读的重要一环。我们在教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后,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比如在教了苏轼的词后,可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读读苏轼其它的诗词以及有关苏轼的文章,这样就能更全面的了解一个人。再比如,学了鲁迅的《拿来主义》之后,鲁迅先生所批评的人,我们也可稍微介绍一下,引导学生去读一读,如林语堂先生的散文或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我想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读书热情一定会获得提高。有时候可以在课堂中留一点悬念,比如介绍某个作家,故意不介绍完整,或介绍作品直说一部分,说到精彩处戛然而止,这些方法也可吸引学生去阅读。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文学经典作品,而这些作品中都蕴含了作者对人生的做法和看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抓住课堂契机,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进行熏陶。
(三)采用激励的办法,吟诵经典文学作品
语文素养与文学作品的分析(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