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定中心、抓关键,提高鉴赏力。
文章有很多不同的体裁,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在时也要抓住不同的重点进行鉴赏。虽然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表达主题的方式不同,但是运用的表达手法却大多相同。所以,在鉴赏文章时,只要根据不同的体裁抓住表达主题的方式,然后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与鉴赏。下面以小说为例,根据其体裁特征进行鉴赏。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鉴赏小说之前,要先对小说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然后对小说所描述的环境进行分析,结合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去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环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环境的关系。在了解了文章中的环境描述后,就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文中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更加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目的。同时根据体裁特征,抓关键词来分析,提升鉴赏力,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鲁迅的《祝福》、孙犁的《荷花淀》、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和沈从文的《边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四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祝福》中的祥林嫂,鲁迅是通过刻画人物的肖像,来揭示人物的命运变化,其突出的手法是“画眼睛”;《荷花淀》中水生嫂及一群农村妇女的形象,孙犁先生是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其突出手法是生活化、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契诃夫是通过夸张的漫画式笔法,刻画人物的外形和行为举止,以揭示他顽固守旧的思想;《边城》中的翠翠,沈从文先生则是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来揭示少女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的比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技巧,并引领他们通过艺术手法及艺术效果的分析,迅速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人物的社会典型意义。所以结合文章体裁、关键字句的理解鉴赏,往往成为解读一篇作品的精华所在。
总之,文学作品是作者优秀思维智慧的结晶,要解读它,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揣摩、去体会、去鉴赏。
参考文献
[1] 李正宣.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9). [2] 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织编写.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科学出版社,2004. [3] 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 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5] 陈蕾.谈文学素养与语文新教师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研,2007(04). [6]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7] 潘涌.论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1(01). [8] 周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J].考试周刊, 2007(49). [9] 周阳敏.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J].中学语文教学,2006(11). [10]刘宁.文学鉴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N].甘肃日报,2004年. [11] 李跃峰.在文学鉴赏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5). [12]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D].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3]阎秀萍.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03):58-60.
[14]武峻峰.论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D].2007:17-27. [15]桑志军.语文教育与语言学的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07).
[16]张英《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11期
[17]陈春香《科教创新》2013年第12期
[18]鲍凤霞 《新课程• 中学》2014 年第 08 期
[19] 温欣荣.语文教材改革与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河北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0]莫益棉.高中阶段文学鉴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10)[21]单洁.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1(03)[22]张英,《新课程中学》2014
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