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论语 》
2、"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3、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屈原),他的代表作《离骚》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4、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反映社会斗争的有:黄帝战蚩尤
二、秦汉时期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被(鲁迅)誉2、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的练习。学生除了要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文学知识外,还要自己在课后积累其他的知识。只有多积累知识和材料,才能提高感悟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一些其他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可以再课后去扩展阅读量,阅读量增大也能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加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多讲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只有学生积累了鉴赏文学作品的知识和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 诵作品、悟语境,增强理解力。
文学作品的鉴赏除了需要对作品的作者和背景了解以外,更重要的部分是对文学作品的诵读,这非常重要一个环节, 因为文学作品的鉴赏的首先是感受文学语言感染力。大凡文学作品都是由字、词、句、段落组成的,能将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懂是鉴赏文学作品前提。而在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其中有文言文与白话文,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而学生对于作品的字、词、句的理解上难免会有困难。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需要老师对一些困难的词句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读懂作品。特别是对于文言文,因为写作时代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大量的字和现在的汉语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有的词还有多种词义和用法。在这方面,老师要帮助学生对其中词句进行分析,找出一些规律,或者是辅以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字、词、句的意思。如规律一:义项与被解释文言字词的词性必须相同。 【病例展示】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解释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久之,其子丐.于途丐,乞丐。【病例分析】联系上下文推断,“丐”字前面的“其子”为主语,而“丐”后面的介词短语“于途”作地点状语,可以断定“丐”充当谓语,为动词,应解释为“乞讨”。“乞讨”是一个动词,此义项与“丐”的词性一致。而“乞丐”这个词是名词,与“丐”的词性不一致,因此将“丐”解释为“乞丐”是错误的。被解释的文言字词是某种词性,其义项也必须是这种词性,两者的词性要保持一致,这是判断一个文言字词的义项正确与否的首要条件。规律二:义项代入原句翻译能保证语句通顺。 【病例展示】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解释下句中加点的词语。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异,惊异。【病例分析】文言字词正确的义项代入原句翻译,语句应是通顺的。如果我们将“惊异”这个义项代入“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一句,此句就翻译为“安阳人韩性听说了王冕,很惊异王冕”,很明显,这个翻译的后半句不通顺,是病句。只有将“异”解释为“对„„感到惊异”,才能保持语句的通顺:安阳人韩性听说了王冕,对王冕感到很惊异。因此,“对„„感到惊异”才是“异”的正确义项。可见,将义项代入原句翻译能否保证语句的通顺,也是判断一个文言字词的义项是否正确的重要条件,规律三:义项必须是被解释文言字词的本义或比喻义、引申义。 【病例展示】 ……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解释下句中加点的词语。以为牛能便. 金 便,变成。【病例分析】如将“便”解释为“变成”,此句可译为“蜀人看见后,以为牛能变成金子”。“变成”这个义项虽能保持语句通顺,但明显与文意不符,因此它是个错误的义项。我们在解释文言字词时,如果只单纯地追求语句通顺,难免也会出现错误,我们同时还要注意义项与被解释文言字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之间的承接关系。 一个文言字词最初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本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本义的基础上还会出现一些比喻义、引申义;某些引申义甚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可继续引申为其它的意思。本义和比喻义、引申义之间会呈现出一些逻辑联系或词义演变的痕迹。比如“便”字的本义和比喻义、引申义包括“方便”、“便利”、“简便”、“轻便”、“屎或尿”、“排泄屎尿”、“就”等等。而“变成”这个义项和“便”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之间没有一点逻辑上的联系,因此“变成”是对“便”的一个错误解释。此处的“便”应是“排泄”、“排出”、“拉出”等意思。可见,文言字词的义项如果与这个文言字词的本义或比喻义、引申义没有一点关系,那么这个义项就必然是错误的,即使它能保证语句的通顺。综上所述,任何文言字词的义项,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才有可能是正确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我们可以把这三条规律作为衡量某一个义项是否正确的标尺。实战演练 【样题展示】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之履. 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履,鞋。 B、(奴仆)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得,得到。 C、帝密.使人侦视密,暗地里。 D、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股,屁股。【思路分析】A中的“履”应为动词,而“鞋”是名词,“鞋”不能成为“履”的义项,此处的“履”应解释为“踩”。 B中的“得”如果解释为“得到”,此句就翻译为“奴仆由于躲藏在主人家,差役不能够得到他”,很明显,后半句不通顺,此处的“得”只有解释成“抓捕”,才能保证语句的通顺。“抓捕”是“得到”的引申义。C的解释是正确的。D中的“股”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都与“屁股”这个义项没有逻辑上的联系。此处的“股”应解释为“大腿”。等。学生只有将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掌握精确,才能运用的熟练,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然而,读文学作品也不能马马虎虎的去阅读,在诵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仅要语音准确、语句清晰,还要做到声情并茂。只有在朗读时读出文章的情感,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为,读者在诵读文学作品中感受其情感,体会文学作品想表达的情感,在这一过程又会对文中的词句进行了不断地揣摩,在揣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文章的理解会更进一层。
诵读训练不仅能提高语言感受力,还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在诵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仅要语音准确、语句清晰,还要做到声情并茂。只有在诵读时读出文章的情感,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诵读与进入情境是培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