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喜欢隐藏自己的情感,而大多是都是利用一些更为真切的画面来示人。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诗歌的情意,但它却是暗藏玄机,需要你细细品味,因为这样会更显得真情实意。如《月下雷锋影片》:“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满天稠密的黑云和白云;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假如你我荡一支无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这首诗仅有八句,但其构思却是巧妙动人。这首诗不但读出了各种美景,而且又如带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别样的天地。这首诗乍一看是写景,慢慢品尝之后,其中的滋味更是越上心间。
(2)显象之情
有些时候更是不用把各种美景写入诗中,却能感觉诗中有景。如《要寻找一个明星》中“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一种隐喻。但是阅读的人却是能真实的读出它和寻求者的关系,那夜色昏暗的夜已然是对明星的一种隐藏,但是那骑手却执着的去寻找着光亮,并且他骑着的瞎马。这种向往和希望就显现了,在这首诗中“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东西。继而在这些事物在被一一理解之后不见了,而是被诗人的各种情感所填满。这让我们在诗歌中看到景,又能再景当中看到情。这就是徐志摩的过人之处。
(3)寓情于景
而第三种意境之美便是寓情于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了,可以这么说,这第三种是之前两种的结合体亦或是升级版。《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徐志摩把对自己母校的留恋和情意融汇在了康桥的描绘里面,对自己母校的情意瞬间转变成了“西边的云彩”,而柳树依依在河中更是别有一番妩媚之感,碧绿的水草也如在跟他道别,徐志摩用各种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更是写出了离别的惆怅和对他对那不愿舍弃的康桥的一片深情。
细品全诗,主要所描绘的是一幅生动而活跃的画面,从而塑造出一副无比美妙绝伦的意境,诗人又用其深厚的笔功细致入微地将其对康桥的不舍、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那淡淡的离愁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从中更能体会出他面对即将离别的深深依恋与惆怅。
三、韵律和谐之美感
韵律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徐志摩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是诗的主心骨。
(1)外向之美
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翻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虽然简单但却变化莫测,从中就能延伸出很多意外的美感。例如他的诗歌《海韵》五节,每节的基本格式都是单行加两行退格的模式,并且单行的词句大概一样,只有小的改动,但就是这小的改动却使诗歌内涵,一唱三和,回味无穷。徐志摩对音节的处理,也是“殚心竭虑”塑造而来,说徐志摩是一个大师级别的诗人,这一点也为过,但是他却也是勤勉的,我们来赏析他的那首《沙扬娜拉一首》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本是首长诗歌一共18小节,收在1925年8月版的《志摩的诗》里,再出版时,却剩下最后一个小节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小段,“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意思。可是徐志摩却赋予了它生命,那有棱有型的诗歌,掷地有声的节奏。这首诗歌也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徐志摩诗歌的大概格律面貌。从格式上看整首诗歌倾泻而下给人一种霸气,其中又有转折,他也抓住了古典诗词的门径,“柔”、“羞”、“愁”韵脚的和谐,且压平声韵。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别出心裁的,扯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新式主要有一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相同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绝大多数都是平整的方块,这应该是受到古典诗词的约束,追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如他的诗歌《石虎胡同七号》。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一般退一到两格,例如他的诗歌《为了寻一颗明星》。第三种是每行对齐,只是从后面看多有些参差不齐,转而形成一种错落有致之感,如《偶然》。第四是每一句都往后缺一字,形成倒阶梯状,如《沙扬娜拉》都是这种情况,至于其它的诗体要么都是这几种模式,要么就是这几种模式的结合体而成。
这首诗以四字的短行收束,声调洪亮,余音缭绕。徐志摩在《诗刊放假》一文中指出:“一首诗就应该是一个完整体,部分的部分相连,部分对全体有比例的一种东西;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称与流动。……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诗的真正的趣味。”徐志摩在《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一诗歌中是诗人主张正视音乐美,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解说着对新诗中建筑美的独到见解。在徐志摩的诗中,洒脱性和自由行是最具独特魅力的有着最具魅力的,自然万物的灵性与美在它们那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展示。
(2)内在之美
韵律是展露诗人感情起伏的标志,而韵也是体现诗美的一个重要手段。徐志摩的诗着重韵律的和谐,并且富于它音乐美。他在大量的抒情诗中,常常会用到排比、重叠、反复等等的说明方法。如《再别康桥》开头的仅仅四行中,有三次反复“轻轻的”,塑造了缱绻中不失轻快的韵律之感,在节奏感之外增添了旋律的跳跃美。徐志摩还常在诗中采纳“换韵”,通过换韵使情节越发曲折离奇,从而更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归宿。而韵律美是徐诗的一大特性之一,徐志摩是新月派诗歌的掌门人,新月派提倡格律诗,这样的格律化使得现代诗歌也有了古诗歌的美感。
从古至今,墨客的别离都是相思断肠的,徐志摩却总是借轻松的措辞承载深沉的思绪,诗的开头,就如云儿一般缥缈在天际,让人难以捉摸,却又真真切切,让人有种“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的感觉,美妙的旋律蕴含诗人飘逸洒脱的风采。情深如云絮,却又是那样的依恋,这就是徐诗绝无仅有的内在韵律之美!
以上概述,我们不难看出徐志摩一生所追求爱与自由,他不受羁绊的性格促使了他词藻华美,清新雅致的写作风格。徐志摩的诗歌不会叙述,而是常常会用“移情”的方式,将心中的情意表达,以此为暗示。这时中国的传统表达方式,也是徐志摩诗歌中的中国传统精神所在,深沉而婉转。也许就是因为徐志摩独特的诗意和他这种对人生的追求,才会让他的作品散发出如此清新雅致又无人能及的魅力!徐诗给人特立独行却又极其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李怡《中国新诗讲稿》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
[2]李小曼《徐志摩全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朱光灿《中国现代诗歌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4]沈亚丹《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以及历史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张露薇《论诗人徐志摩》西安大学出版社.2014年
[6]朱湘《评徐君<志摩的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
[7]范中胜《诗歌特色初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年
[8]谢冕《徐志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
[9]陈学勇《识徐志摩的一段轶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
[10]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浅谈徐志摩诗歌之美(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