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远程教育的心得体会
到了近代,面对蜂拥而来的西方各国,中国社会开始从天朝至上的同心圆结构
坠落到一个民族林立的全新体制中。在强大的各国列强前,中国社会开始认识到原来“天下”并不属于中国,而中国却属于“天下”,而且是“天下”中比较落
后的一个国家。中国人也开始知道了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等一大批西
方国家的存在,逐渐这些国家名字及其所代表的含义开始在中国社会意识中变得
清晰有别。在这种对“他者”的辨别吸收过程中,中国的社会心理潜移默化的完
成了对“自我”的体认。
文化;国家;他者
“中国”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周朝,“先秦时期的典籍如《尚书》、《诗经》、《管子》、《墨子》、《孟子》、《庄子》、《列子》《吴子》、《礼记》、《国语》、“春秋三传”中,均有“中国”一词”。“据有人考证,在现存的五十三种先秦时期的典籍中,提到“中国”一词的共有25种,凡178次。”“中国”的初始意义指的是中央之国,如周朝以分封制立国,各分封国按照亲疏远近由里向外成辐射状分布,最里层为周,这时“中国”主要指周天子的京畿区域,或者周天子的都城,这里“中国”主要从地理范畴进行定义的,当时“中国”的基本含义指的是地理学上的区域概念。后来随着历史发展,“中国”衍生了另外一种文化象征,如古代中国周边环布着众多少数民族政权,这些政权并不信奉儒家学说,也不受儒家教义的束缚,因此,对于生活在中国腹地且以儒家文化为社会主导的人们而言,他们称自己为“中土”人或“中国”人,这时候,“中国”实际代表了一种文化内涵和象征,从而使“中国”又成为“天下”文化中心的代名词。
总之,“中国”一词无论表达哪一种含义,都带有“中心”的色彩,一为地理上的中心,另一为文化的中心。中国中心观因周朝的分封制被确立,随着分封制的结束,儒家文化开始独尊,“中央之国”的天下中心观得到巩固。随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人们一直认为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亦被中国所代表。这最终导致中国人混淆了政府、
国家、天下、三者之间的界限与区别。
在古代中国,只有“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的“天下”理念,而没有国家意识。这是因为“中国人向来不自知其国之为国也。我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民亦不以
平等之国视之。故吾中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
天下,而不谓之为国。”在当时人们看来,
“天下”、“国家”、乃至“朝廷”三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甚至认为它们就是一个东西。
浅议中国近代国家意识的产生(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