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散文中的艺术特色
以诗闻名的徐志摩先生在短暂的一生中,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其中《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这三本散文集,内容有思想剖析,往事回忆,游记见闻等都体现了徐志摩先生鲜明的个性特点。徐志摩先生的散文具有“诗意”和“画情”的独特魅力,利用艺术重复的手法来形成散文音乐美与情景相融的效果可以达到“诗性”散文的效果,还可以让散文具有诗性浪漫的特征;徐志摩先生对于事物的细微观察与对色彩构图等充分的运用来体现“画情”,“诗意”和“画情”这两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艺术个性主义”的体现。徐志摩先生的诗歌一直广受人们的研究,他既是作家,也是诗人,独具个人特色。在实际关于他文学的评价中,徐先生的散文的研究成果远远没有他的诗歌研究博大精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时期,才涌现了大量散文的系统化研究。徐先生作为诗人的身份家喻户晓,但是饱含争议的是他散文的创作。本文研读徐志摩先生的散文集,对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了以下总结:
一、徐志摩散文的内在意蕴
徐志摩先生浓墨重彩的语言像是散文华丽的衣裳,细细品味之下发觉的诗意与画情就是在不经意之间内秀的外露了。表面的衣裳虽然光鲜亮丽,但通常使人可以回味悠长的是其内在的美。也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内在美,散文华丽的语言才显意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这也是徐先生之所以给人一种“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治”感受的原因之一。
徐志摩先生的很多散文都曾被读者作为诗歌赏析,因为他的散文在语言风格上就流露出了浓浓的诗意。在赏析时也不会像诗歌一样进行逐字逐句的赏析,赏析是需要去意会,去想象、去感受散文字里行间的意境,感受徐先生意境下的美好,意境带来情感的波动,感受心灵和作品在一瞬间擦出火花。“读徐志摩先生的散文,也许一遍就可以读懂,因为它语近,但也许好多遍也读不懂,因为它——情遥。用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的‘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来形容徐志摩先生的散文,也许最为贴切。”徐志摩先生的散文是流露出诗意的文字,意象的堆积创造意境来显现诗的韵味,韵律的和谐统一使文章节奏流畅具有诗感。
二、徐志摩散文意象的堆叠意境的营造
徐志摩先生在他的散文里运用中国古诗词传统的表现手法—意向与意境,使他散文的言语中显现出外露的诗意。客观物象通过创作主体独有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被称作为意向。换句话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它是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作家运用情感穿织以及调色和节奏的渲染烘托,加上对意境的合理捕捉,他创造的意境就跃然于纸上了。徐志摩先生的散文意象还包含了东西方的宗教信仰,从中国佛教的观音和西方天主教的圣母,到洛阳牡丹和巴黎香草这种具有中国古代的特色进行对比,包含了音体美等多种艺术类别,徐志摩先生的散文有着随处可见的意象,自然而不刻意。读徐先生的散文,读者仿佛看了一路景色,四周应有尽有,领略到了散文内的风土人情,让人感觉身心苏畅,酣畅淋漓,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人生乐趣。徐先生的散文《浓得化不开新加坡》这篇文章描写对非洲黑女郎的描述眼花缭乱的意象,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不禁眼前一亮,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徐志摩散文中的艺术特色(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