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先生的意境算有我之境的典型例子,意境就是将意象加以运用,寄于情中,将丰富起来的情感再寄于景中,情感就作为基础,联合意象,由此意境应运而生。而情由境生,境随情变,情境交融,意象也自然丰富多彩,绚烂多姿。徐志摩先生既然是家喻户晓的诗人,针对意象的运用可以说是早已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更是擅长营造意境,形象了抽象的,生动了死板的,丰富了单调的,总而言之他的笔可以给予一切事物全新鲜活的生命体征,发出生机勃勃的璀璨星光,在散文的自由文字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其作为诗人的浓浓的诗情画意。对此,徐先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意向,丰富了意象,再配合真性情的诗人式的浓烈情感,自然是可以营造炉火纯青的意境。
三、徐志摩散文韵律的和谐节奏的流畅
徐志摩先生散文创作的独特性在于,他将自己写诗的手法融入散文当中,一般散文的文体结构是比较自由的,徐志摩先生在散文创作的时候,将通常在诗歌中运用到的长短句式,韵律音节的和谐,声调平的变化,使得他的散文拥有诗歌一般的韵律,这不仅没有对散文内容造成坏影响,反而将散文修饰的更加华美悠扬,散文中散发出浓烈的诗歌气息。
徐志摩先生的散文整体来看音律十分和谐,读起来格外的顺畅,听起来也给一种和谐悦耳的感受,徐志摩先生的一些诸如《济慈的夜莺歌》、《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等此类散文作品都散发着一种音乐美,散文处处散发着诗歌气息,随处可见和谐韵律,徐志摩先生的散文仿佛是拥有诗的灵魂。甚至将散文某些片段截取出来,可以单独成文,当做诗歌来对它进行理解,没有刻意去了解过的人,是不会意识到它原本是散文的一部分的,这便是徐志摩先生笔下的散文与其它散文的不同之处。散文片断中透露出和谐的韵律,读者在对其进行阅读的时候会感觉到鲜明的节奏感以及诗歌的音乐美,使得散文更富有底蕴,让读者回味无穷。
徐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伺候着河上的风光,这春来一天有一天的消息。关心石上的苔痕,关心败草里的鲜花,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仔细观察你可以发现,每句话的句尾的字都押“i”声韵,这是经典的铜牛广场运用在诗歌中的押韵方式,音调和谐统一。除此之外,徐志摩先生的散文还运用了重复的手法,上面列举的散文片段中就多次重复运用了“关心”一词,徐志摩先生巧妙的运用押韵、重复词等经典诗歌写作方式,赋予他笔下的散文以诗歌的灵魂,紧凑连贯的散文结构,读起来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散文《想飞》中:“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 “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前面一段连续重复,后面一段每一句都有“一切”一词,音调给人生意盎然的感觉。散文《北戴河海滨的幻想》中反复出现“可以忘却”一词,想成连续排比长句,散文如某人精挑细琢过的语气一般,一气呵成,意象如同起伏的音乐符号,在音乐家的演奏中,变成一个个音乐旋律,飞越旋转,华丽的音乐韵律诗意的散文片段中来回游走,最终与主旋律汇合,节奏波荡起伏,散文富有情感色彩,散文旋律具有变化性,沁人心脾。
徐志摩先生的文章中,既拥有诗歌意象、意境的内在灵魂,又拥有和谐优美的声韵作为外在修饰,使得散文语言别具一格,诗意盎然。
四、总结
徐志摩先生在创作上始终保持着勤勉认真的态度,在炼字上有自己的见解与风格,用字用词十分讲究,句句斟酌,精挑细琢。所以,徐志摩先生的散文内容有时候难免也会出现修饰过度,用字用词些许夸张,词语段落堆砌的现象,作品立意不深,除去这些不足,他的散文也有许多的可取之处值得人们学习。世人多关注于他的诗歌而忽视他在散文上的成就,事实上,在许多人眼里他的散文成就是高于诗歌的。徐志摩一生学贯中西,文采四溢,一首《再别康桥》将新月派诗歌推向巅峰,人们为他一生的风流韵事津津乐道,胡适曾评价他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其中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汇合在一个人生命中,这就是他的单纯信仰。”爱、自由、美,这三个词高度概括了徐志摩的一生。这里的“爱”不仅仅是指他的风流韵事,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命的热爱,爱世间万物,爱他生命中的所有;“自由”是指走到哪儿写到哪儿,他的创作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他的“美”不仅仅是诗歌上追求的格律美,更是触手可及的自然美。散文中散发的华丽浓烟的诗歌气息,与和谐韵律,融合了诗歌的灵魂与音乐的美,做到内外兼修,既有光鲜亮丽的韵律作为散文的“外衣”,也有诗歌灵魂作为散文的内在美,正是这些美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它、探讨他、品味它、爱上它,被它吸引,被它折服。
论徐志摩散文中的艺术特色(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