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韩愈
2.1.2慎而教之!
1.现代国学教育是走在薄冰上的教育。
我大学毕业半年后,开始从教,教学经验并不丰富。但我曾经非常不安。我和友人说道:“我这个人胆子不小,没有什么怕的,但我唯独害怕做两样事,一是治病救人,二是教书救魂。后者更是畏惧。”为什么这么说?这两者,一是医生,二是先生,都是掌握别人命运的行当,我害怕承担这份责任,于是在从教初期,我非常地不安。这也是我想要告知所有同行的,为人师表,并不是教一节课,拿一份钱的交易,我们作为老师,在教书育人之前,先要警醒自身!我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着他的一生!
2.何以为师?
为人师,首先表现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荀子.儒效》中有一句话:“习俗移志,安久移质。”意思是说,习惯可以改变人的志向,长久的积累可以改变人的素质。一个教师如果缺乏敬业的品质,就不会有好的学习习惯,也不会有长期的智力积累,就更谈不上教书育人、受人尊敬了。当了教师就应该像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平生一大乐事。孔子在被围困的时候,依然和弟子一起唱诗奏乐。朱熹时时以孔子为楷模,身体力行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就是在官务繁忙的时候,处理政事很劳累,仍然在夜里给学生讲学,慕名来学的越来越多,以至于屋子里坐不下。
据朱熹本人说,他一天不讲学就一天不快活,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但是一开口讲学,就好像一身轻松,疾病也荡然无存了。
教育目的是为了“传道”,所以古人不用学问谋利,教育不会考虑利益好处,也不会考虑学生的地位身份。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是师生共同努力,火尽薪传,才能把文化传承下去。
中华文化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总有仁人志士在危难之际,抱残守缺,或者著书立说,或者传道授业,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幸存并发展。孔子周游列国,不为世用,退而编纂典籍,收徒讲学。孟子的“仁政”理想不能实现,就把自己的学说传授给弟子。孔子、孟子的学生把老师的言论记录下来,成了后世必读的经典。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末战乱结束,一帮读书人在灰烬之上,搜集残破的典籍,开始在民间讲学。元朝建立,废除科举考试,九儒十丐,读书人的地位低得不能再低,仍有大儒讲学。明朝灭亡,天崩地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痛定思痛,埋头总结、反思历史,他们的著作闪耀的思想光辉照耀了未来。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中华师道要求老师要博学,要有真学问,不固步自封,勇于追求新知识,眼界开阔,学以致用。所以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学问家,往往同时是教育家。一个再好的老师,他的知识往往也存在局限性。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礼记·学记》中提出“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同时也需要学习,学无止境。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老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教育别人也是一种学习。我们老师一方面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提高进步;另一方面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有些问题理解得不透,所以无法向学生讲清楚,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增加知识学问。
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学生的表率,也就是说老师只是仅仅有“言传”不行,还要“躬行身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若想正人,先要正己。在某种意义上,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更为有力。孟子说:“教者必以正。”也是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所谓人师,乃德行才识并皆卓越者,可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授知识的老师,寻常可见。能授业解惑的老师则是不可多得。教人学问,不如教人做人。谨身慎行,方能教书育人!!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