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文应用
中文应用中歧义句的产生
目前世界上有5651种语言,超过100多万人使用的语言差不多有140多种,而作为世界上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汉语也是毫无疑问是目前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日益重要,国际上对于中文使用的人数也是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
同样的依据话,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表达等等,会导致不同的理解。就汉语而言,它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表达不同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的排列顺序和虚词的应用,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的歧义现象更普遍。汉语表达中的歧义现象广泛的存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麻烦,乃至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本文在借鉴前贤学者的基础上,仔细探求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对这些原因找出消除的办法,尽量消除消极歧义句,以确保我们的言语交际准确无误地进行。
歧义产生的原因,一般是由语法、语音、语义以及用语的环境所造成的,当然还受语言表达中的肢体语言表达的影响。本人主要是从语音中的详细分析一下歧义产生的原因。
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各种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它是人们口语交际的物质载体,人们通过语音相互理解彼此要传达的言语意义。当语音所承载的言语信息量不能完整地传达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时,就会使听话者根据现有的语音理解出另一种含义,这就是语音歧义。造成语音歧义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同音词,多音字,轻重音,停顿,方言与普通话差异等。
1、同音词的存在构成的口语歧义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词,它们只是同音,字形不同且承载的意义也不同,因而使同一个语音形式与多个异形异义的词形成一对多的关系。但在口语中,人们只能通过语音和它所存在的语言环境来判断它所代表的意义,如果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难以确定语音所代表的具体的词形和词义,这时就会产生歧义,这类歧义只见于口语中。例如:
(1)你们车间生产的这些产品quán bù合格。(全部/全不)
(2)你经常饮用这种饮料会zhì bìng的。(治病/致病)
(3)码头上,停靠着一艘yóu chuán。(游船/油船/邮船)
离开了大场景,我们可以根据语音写出几个意义不同的词,“quán bù”可以写成“全部”或“全不”,“zhì bìng”可以写成“治病”或“致病”,“yóu chuán”可以写成“游船”或“邮船”或“油船”。根据这些不同字形我们就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造成歧义。尤其是例(2)中的“致病”和“治病”,是语音相同而意义截然相反的两个词,如果说话者和听话者不是指的同一个词,就会造成误会。
2、多音字的存在构成的书面语歧义
多音字是同形不同音不同义的字,在口语中完全可以通过语音来确定它的意义,就不会产生歧义。而在书面语中,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字形,也可以根据语法、语用和逻辑关系来判断它的意义,但在一些特别的语境中,这个办法也是行不通的。例如:
(4)衣服的这地方没缝。
(5)这支柳枝怎么会这么长。
(6)你刚来可能不知道,张队长有点难处。
浅谈中文应用(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