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诗经》产生之前,玉意象就已经具有相当丰富的精神和道德内涵,故而在《淇奥》中以玉作比,极大地扩展了诗中君子形象的广度和深度。因为玉本身是一种非常莹润而美丽的石头,用玉来比喻容颜,一方面表现出人物外貌如玉般光洁美丽,另一方面也让人联想到君子的操守与德行如美玉一般温润无暇。在《淇奥》一诗中,诗人以“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来表现君子服饰的华丽,并暗示出他身份的高贵,从而表现出其外在的卓然风姿,展现出一个服饰华丽、风度翩翩、相貌英俊的美男子形象。第二,以玉比德。在《礼记·玉藻》中有“君子于玉,比德焉”之句,可见在周代,以玉来比喻君子之德已经是一种普遍的审美意向。因为玉器本身具有温润无暇、坚韧缜密的物理特性,完全符合周人温文尔雅、中正平和的审美追求,所以周人把玉作为“美”的理想,并且爱好于将一切美好的事物以玉来进行比喻。从而使得玉这一物象越来越道德化、人格化。在《淇奥》中,“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此处虽然只是两个简短的比喻,但如果 了解“玉”这一意象包容的深刻的“德”的内涵,就不难发现诗人对诗中君子的高度赞美。第三,以玉的制作工艺来比喻德行磨炼的过程。在《淇奥》中,玉不仅用来比喻武公俊美的容貌,无瑕的德行,甚至玉器的制作工艺也被用来比喻武公磨炼自己德行的过程。《毛传》曰:“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玉石经过琢磨,便会成为更加剔透的美玉,正如德行需要不断磨炼修养,才能成为如玉般温润的君子。《毛传》还说:“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也。”可见古人认为,玉器需要打磨,正如品德需要磨砺。《淇奥》中,以玉器制作工艺来比喻君子对自己德行的磨砺,表现出这位君子不仅已经具有了如玉般无暇的品格,并且依旧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不断地进行打磨和精进。如此一来,诗中君子形象的塑造就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以上从外到内,层层深入,突出了君子鲜活饱满的形象。
三,传统文化中对于君子思想的总结及结语。
就内而言,纵观诗经中的君子,皆具有道德仁义,宽厚持重,温和恭谨这些内在品德。就外而言,君子仪表端庄,服饰佩戴合度。就如《大雅·既醉》中所说的“威仪孔时”。然《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开端,不仅以此奠定了中华文化的走向,其深厚的人文思想也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诗篇不仅涵括了“君子”一词在先秦时期的众多义项,还清晰描绘出了“君子”演变的走向:由王权贵族扩及平民百姓,身份地位因素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道德品质的评判。“君子”不再与王权贵族对等,而是以贤良才德为标准。更重要的是,《诗经》中所刻画的
“君子”展现了周人对人格理想和审美境界的一种追求,对后代的文人风骨士大夫风范有着引领性作用。从此君子一形象在千百代中国人的心中渊远流传,是读书人心之所向的境界与方向。也是自身学习的目标与榜样。由此可见诗经中的君子形象经过时间下的洗礼,岁月的考验。从而留给后世学子,一篇篇宝贵而可引以为鉴的篇章。
诗经中的君子形象(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