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文应用
浅谈歧义的产生与消除
目前全球有233个国家,有5651中语言,有65亿的人口,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其中中国有14亿人口,从数量上来讲,中文绝对是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但是就中国而言,中国有56个民资,每个民族也有每个民族不同的,特有的语言形式,就人数最多的汉族而言,每个地方又有不同的方言,就整个江苏省来看,长江以南跟长江以北的语言表达上也是有不同,再加上中文应用环境、表达形式等等的不同,同样的文字也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
同样的文字,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语气,不同的神态,不同的肢体语言等等,都会对语言表达的理解上产生不同的意思。相比较目前比较通用的外语,如英语等语言,汉语出现理解上的不同情况会比较多,通常意义上我们说的歧义。歧义的产生,从日常的交往方面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笑话,但是也有可能会给交流的双方带来争执、甚至打架等恶劣的影响,更甚至于如果是文字上的表达不清晰,会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应该要对此引起重视。
所以对于歧义的产生,我们应该做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将歧义消除?需要找到根本的原因后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消除歧义,也是消除沟通中的障碍,使沟通的双方或者多方能够顺利的明白对方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也可以让语言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歧义产生的原因,一般是由语法、语音、语义以及用语的环境所造成的,当然还受语言表达中的肢体语言表达的影响。本人主要是从语音中的详细分析一下歧义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通过语音来表达的,人们的沟通必须要通过语音的表达,如果语音发生变化的,那必然沟通的双方会产生误解。也就是我们在日常沟通中会经常出现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当然造成语音不一致的原因有多种:多音字、方言、指代不清、词义不清楚等造成的。以下本文通过几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一、多音字的原因造成的歧义:
多音字造成的歧义,比较经典的还是“还”字,huán,hái,如:今还欠款1000元,如果用的是“huán”,这个说明是已经返还了1000元的款,但是如果用的是“hái”,那就是完全两个意思了,那说明还欠别人1000元,并未返还1000元的意思。在这样的语境中,如果后面不加上其他的文字说明的话,很容易造成歧义,如果是双方的债务金额较大的话,那产生的经济损失那可是相当大的,到时候对质公堂的时候,有理有据的一方有可能面临这比较困难的局面。在现实中,也曾经存在过这样的案例。
二、方言造成的歧义
中华名族的方言可谓是博大精深,即使是相差2-300公里的地方,人们对同一种物品或者事务的表达都会出现不同。
江苏省长江以南有一个城市,方言中把花生米叫做:“shēng gōu nue”,在实际的语音表达中很容易被听成成“生狗肉”,特别是不在那个城市生活的人,往往很难理解。曾经闹过的一个笑话,有一个这个地方的人因公出差去了离该城市差不多300公里的城市,去了一家餐馆,想点一盘花生,然后就把方言中的“shēng gōu nue”直接表达成普通话,可想而知,服务员也是一头雾水,明确表达餐厅里没有“生狗肉”,当然这个仅仅作为一个笑话,也无伤大雅,这个也是需要普及普通话的一个原因。
三、因指代不清产生的歧义
浅谈中文应用 (2)(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