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谁不认识,这个就是指代不清。这句话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我是被所有的人认识;另外一个意思是,我认识所有的人。用这样指代不清的表达,很容易让别人产生歧义,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大家理解起来就是比较困难了。
四、因词义引起的歧义
爸爸背着爷爷去医院了。
上面那句话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爸爸背着爷爷一起去医院了,很容易让人引起疑问,为什么要背着爷爷一起,是爷爷生病了吗?另外一个意思:爸爸生病了,他去医院了,但是不想让爷爷担心,所以去了医院,但是这个消息没有让爷爷知道。如果就单单就表达出这一句话,很容易让人着急了,这到底是谁去了医院?
词义的表达不请,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会引起冲突。也会出现本来是想表达好意,但是由于词义没有表达清楚,让别人误解,容易好心办坏事。
当然在日常的用法中,歧义除了以上的三种情况,还有很多表现形式,如语境、肢体等等一些原因产生的歧义,这些都不一一举例。在面对歧义时,要知道歧义产生的原因后才能更好的去消除歧义。消除了歧义,沟通的重要性才能体现出来,沟通的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达成一致。
那怎么样才能消除歧义呢?
一、要结合上下文来消除歧义
不管是多音字、发言、指代不清或者是词义不清等情况引起的歧义,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表达基本可以消除歧义,如:“今还欠款1000元”,再补充一句话,“现甲乙双方已无任何债务纠纷,甲方已还清乙方所有债务。”如果这样一句话加上去,这个“还”肯定理解的就是“huán”,就不会有任何歧义的产生,也不会有人会钻这个漏洞了,而且做事情的效率也会高很多。
二、要结合肢体语言来表达
人们日常的沟通中,不会是单单用某一个方式来表达,特别是在日常的面对面的沟通中,如果加上特定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或者沟通,往往产生的歧义也是比较小的。如,上面的例子:“爸爸背着爷爷去医院了”,如果再表达这句话的时候,加上弯腰或者手势等等的肢体语言,双方在沟通的时候也不会产生歧义,沟通的双方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爷爷生病了,爸爸很着急,把爷爷背着去医院了,也就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当然中文运用历史悠久,而且根据历史的演变也在不断的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一些新的词汇也不断的在产生,由于时代发展带来的歧义的也在不断的产生,特别是对不同的年龄段的人对于一些新的网络词汇的接受度的不同,也会带来歧义。如,目前网络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网络词,“阿里爸爸”、“国民老公”等等,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不是被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去理解些词语也需要结合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群,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否则引起的歧义就会比较严重,可能还会存在道德层面的影响。
中文运用中产生的歧义会一直存在,在日常的运用中,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在不同的运用环境和运用场景中,需要很严肃的对待歧义,结合实际沟通中的上下语境、利用肢体语言的沟通,同时更需要理解对方想知道什么,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增加沟通的效果,提高做事的效率,因为语言的运用不仅仅为了历史的传承,也更是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我们要用好这样的工具,增加人们的互动与沟通,维系好人们的日常情感。
浅谈中文应用 (2)(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