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回族的孝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说:“百善孝为先”,另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和《孝经》的传世,足见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孝德的优良传统。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追求,但要达到“仁”的境界,必须从孝悌做起,所以“孝”是其思想最根本的原则。所以,迄今我们中华子民都尊承这一美德,源远流长。
纵观世界,自有人类以来,每一块土地,或曰每一个民族都无不不同程度地尊从着以“孝”为本的仁德之念。在中华这片土地上形成和生存的回族民众源承伊斯兰文化的信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沁染,更是以“孝”为人道之根本,主道之先提。所尊奉的《古兰经》和圣训中多次提到行“孝”之重,行“孝”之优。
当今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富起来,物质冲击精神比较突出的这个时代,我们更是要注重优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人们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行“孝”之道,是这一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回族伊斯兰教经典对孝亲伦理思想的界定
1.平等的对待和养育子女是父母的宗教义务
《古兰经》中对家庭中的男性和女性子女对看的同等重要。对一对夫妻来说,不管是生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是真主赏赐给他们的,都要欣然接受并抚养他们长大,真主不会用让他们拥有男孩或是女孩当作对他们的赏赐或是惩罚。穆斯林家庭中子女不论男女都平等的接受父母的抚养和细心教导,子女平等的继承来自父亲的遗产。在穆斯林的家庭中,抚养子女的责任对父母做了不同的分工,但总体来说母亲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因为养育子女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保障,更重的是给予子女关怀和细心教导,这就需要母亲怀着慈爱之情,给予子女付出巨大的耐心和付出更多的精力,教导他们坚信正教,行善事。
2.孝顺父母是子女的宗教义务和宗教善功
在回族穆斯林的行为规范起主导作用的是《古兰经》以及《圣训》,这两本伊斯兰教经典可以说是穆斯林日常行为的价值标准,判断其行为好坏的准绳。就二者的区别来说,《古兰经》中的思想旨意是穆斯林要遵守的“主命”,《圣训》则主要记录一些穆斯林要效仿的圣人和先知的言行,即所谓的“圣行”。《古兰经》中提及“孝亲”内容的多达十一处,且一般都是在要求穆斯林需虔诚信仰真主的后面紧接着要求信教徒要孝顺和敬仰自己的父母,由此可见孝顺父母是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孝敬父母主要强调源于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之情,因为子女得到过来自于父母的关怀、教导、抚育知恩,等到父母年迈的时候,理应得到子女的赡养和敬爱,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在回族社会生活中对子女必须赡养父母的义务规定,不仅仅是社会伦理道德要求,更多的是宗教教义的严格规定。作为一个穆斯林不仅仅要虔诚的信仰真主,还要孝敬父母,只有这样才会在后世进入天堂。,在伊斯兰教的经典中不孝顺父母的人在死后不会进入天堂,会在地狱里接受炼狱的惩罚,不孝敬二老,不得进入天堂,这是因为真主的喜悦,来自于母亲的喜悦,一个人只有使自己的父母感觉到喜悦,才有可能得到真主的喜悦。对穆斯林的这层绝对信仰的束缚,无异于非常有力的为穆斯林对待父母的行为划清了行为的底线,更好的约束了子女的行为,对此加以批判的利用,有利于弘扬回族穆斯林之间社会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的传播。
3.孝敬父母的方式
浅析回族的孝文化(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