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诗歌中的风骨
陈子昂是初唐诗坛的杰出代表,他在诗歌创作风格上推崇“复古”,在陈子昂个人的创作实践中体现出对“汉魏风骨”的钟情,一矫当时的颓靡之风。他所提倡的诗歌风格也深刻影响了后来唐诗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后来唐诗的审美基调。
一、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对“汉魏风骨”的继承
陈子昂的创作风格和文学审美的思想观点,主要集中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以下简称<修竹篇序>),如今人们在讨论陈子昂本人的创作风格时,也多在他本人的《修竹篇序》中进行探讨。因为陈子昂在其中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审美倾向,对当时文学风格大胆评价。因此,对于陈子昂诗歌中的风骨,我们也可以在其中找到缘由。其中他提到: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子昂对齐、梁文章风气的失望和忧虑,齐、梁诗歌修辞巧制,辞藻繁博,争奇斗艳,却没有壮阔豪侠的气质。作品视野也多狭窄、单调,脱离普通人的生活,因此,陈子昂认为这些作品中很少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没有真情的流露,没有真正“兴寄”的作品。单一乏味的审美也无法展现作者本身真实、独特的个人魅力。
因此,陈子昂也“思古人”,并且直接表达出他对“汉魏风骨”的怀念、推崇和赞赏。青睐汉魏时期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这是陈子昂表达的基本审美立场,他反对没有这种风骨的作品。相对于齐、梁文人,东汉末年的建安文人却饱受时代动荡之苦,因此,名垂后世,也是许多文人毕生的追求。但是人生是有限的,在跌宕起伏的政治环境中,留给建安文人的是现实与理想碰撞下的哀叹。但是这群人敢于正视个人与时代的悲剧,敢于正视生命中的不幸,在激荡的环境中仍旧保持建功立业的斗志。因而作品慷慨悲凉,个性强烈。这些却是齐、梁文人所不具备的,而陈子昂推崇的就是这种慷慨悲凉,个性分明的“建安风骨”。
此外,在陈子昂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也有着形似的风格特点,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践行自己的创作主张,其作品也成为初唐时期的优秀典范。陈子昂的《感遇诗》大致是引述史实、借古讽今;透过理性,发表感慨的作品。
例如,《感遇》其三十五:
“敢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这首感遇诗是作者第一次出征沙场,亲临战争,动情于心之作。这种表达明显与建安诗人相似。
另外,我们都很熟悉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跌宕起伏的情感,人生有限的凄凉,旷世的孤独……都在此表达出来,似乎是“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慷慨无奈。
这些典型的作品都鲜明表达出陈子昂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也展示出他个人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个人气质,“风骨”之意尽在其中。
二、陈子昂诗歌“风骨”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陈子昂诗歌中的风骨(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