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风格是言者自我意识向外的集中表达,和主体间有紧密联系。孟子傲然忠骨,宁折不弯,刚毅的性格自然是刚直的表达,孟子的性格狂,是具有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的“大丈夫”气概,这些个人的性格集中表现为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元气和正气统一合成了孟子的精神之气,狂狷的外在体现就是自信自强、志存高远、积极进取,这些都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的,可以让人藐视一切的财富和权威。
在当时那个时代,孟子积极入世,希望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希望自己的理想社会可以实现。但是在齐宣王要求他讲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等人称霸诸侯各国的时候,孟子却完全不按照君王的意愿行事,始终坚持自己“进必以正”的原则。当他明白齐宣王任用他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无意采用他的主张的时候,为坚持自己的人格,孟子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尊位,中年之后,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没有受到重用,但孟子依然秉承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刚直本色,捍卫他作品中的浩然之气。此外,孟子与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使得他们的言论高屋建瓴,行文矫健犀利,如江河奔流,势不可当。在文辞上还显示出了气势磅礴的壮美风格,更重要的是这种浩然之气造就的是孟子的人格魅力,成了后世对其散文风骨的最中肯评价。
二、孟子散文语言风格的表现方式
(一)雄浑奔放的排比
孟子的散文中经常会有大量的排比出现,通篇连贯,如江河之浪,连绵不绝,造成雄浑的气势流转,滔滔不绝,可谓壮观。比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来论述人心的善恶。用“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不仁,不保四体”强调“仁”的重要性,他对齐宣王的政令不受,反问道“为肥甘而不足于口与?轻暖而不足于体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连续的排比反诘另齐宣王招架不住,难以应对。
(二)步步紧逼的语气
孟子处于乱世之中,他所主张的“仁政”对于当时的帝王而言都属无稽之谈,在暴政肆行的时代唯有争先治国平天下,才能有雄才大略的施展。孟子曾认为想要平定当时的乱世,舍我其谁,气宇轩昂的豪情外漏,每每与对手进行争论辩驳的时候都是雄奇奔放、咄咄逼人。他辩驳告子“人性好似湍急流淌的河水,东边开口水就东流,西边开口水就西流,人性本来就没有善恶之分,就像水的流向本来就不分东西一样”的观点是“率领天下的人却是给仁义带来灾难的人”。对于曲意逢迎的乱世之象,孟子严厉批评“对世俗不合理的现象只会附和”。
此外,孟子咄咄逼人的语气还体现在与诸侯的交锋之中,他多次奉劝诸侯要施仁政,当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孟子干敢于逆鳞而上,经常会使君主与诸侯脸色瞬变。他甚至还主张应当杀掉不仁义的国军,在面对梁惠王的时候,他说“人只要顺应天理变化即可,凡是违背天理的人都是残存的贼子之人,即使是在于王位上的人。因此周武王诛灭武王不算反,只是顺应天理,诛灭一个人而已”。
(三)比喻论证的使用
《孟子》的论证没有《墨子》那样严谨,但是却更具散文气质,更具艺术表现力。孟子的散文中类比推理、历史故事、比喻论证都是最常用的论证手法。首先是类比推理,孟子的散文可以说将类比推理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在《鱼我所欲也章》中,孟子将鱼与熊掌来比喻人生之中的“生”和“义”,鱼与熊掌从本身价值到实际价值中都具有明显可比性,生动形象,突出主题,充分运用身边事物做生动的同类事物对比,给人以信服之感,从而达到论证辩驳的目的。
其次是历史故事,孟子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在他的散文中经常会对有历史故事的引用,在《孟子》中有小吏欺骗子产的故事,说明凡事要尊崇人伦的道理。在他看到齐宣王沉迷享受的时候,讲述了齐景公与晏婴的对话故事,对国君起到警示作用,同时也表现出了孟子论辩的高深之处。
最后是孟子散文中不拘一格的比喻论证,他是一个擅长使用比喻的大师,在散文中比喻出现的频率比之前任何一部作品都多,全书章句中有一半以上都使用了比喻。在他的散文中比喻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孟子的比喻论证多选取身边小事,当然也有荒诞夸张的杜撰。用有形的物比喻无形的事和物,使得那些深奥的道理变的浅显。
(四)磅礴缜密的论辩
论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