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诗的“无我之境”
[摘 要] 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山水诗成就最高,也备受后世批评家关注。他的山水诗不仪在形式层面上具有以画入诗、声色并出的特点,具有独特的动静互衬、平缓悠长的节律,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而且诗人复杂的人牛经历、丰富的心路历程更使其诗包蕴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潜藏着诗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生命意识。本文从王维的无我境界和他的诗歌的独特审美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 王维 山水诗 无我之境
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山水诗成就最高,也备受后世批评家关注。细察历代论家对王维山水诗的把握与评价,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维山水诗在当时人与后世人的接受观念中实际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当时在以都城为中心形成的浓郁文化氛围中,王维诗作为都城文化的集中体现,其秀雅的表达方式恰恰得到了共时性文化精神的认同。而随着艺术意境理论的渐趋成熟及以情景交融为主要标志的审美范式的确立,王维诗作为情景交融的典型体现,人们又着重于其闲淡的艺术精神风范,其淡远的诗境蕴涵恰恰造成了历时性审美心理的沟通。
一、山水诗的无我之境的特性
(一)王维山水诗的继承性
古人对意境的阐述甚多,唐朝时成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美学原则。王昌龄在《诗格》中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一日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予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憨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由于。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哺育,以及中国农业文明价值观的规范,古代诗人多具有一种山水情结。诗人往往把田园山水放大成宇宙,内化为全部人格并把生命主体推向高峰,再以画面形态来表现这种境界和气象。物无不是物,物无不是我,人与自然物相交融,分不清哪是我,哪是物。所以无我之境通常都是描写自然山水诗的,这种境界理论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所特有的。盛唐是中国山水诗方兴未艾的黄金时期,王维作为盛唐山水诗创作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诗达到了王昌龄所说的第三种境界,即有意境。中国山水诗在王维笔下,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峰。王维写山水诗,是师承陶渊明、谢灵运创作的血脉。他能取其精义又有所突破,开创出一个新的时代。他以一种独特的观物方式来营造,常有以平常语、平常境创造出令人叫绝的艺术佳境。这可说得力于他对自然山水的敏锐感悟和高妙的艺术造诣。“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王维出神入化的山水诗,心境与自然山水的呼应,几近天成。他能融主体意识于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从花开花落,草长莺飞的大千世界中独具慧眼地发现自然山水的秘密,达到了无我之境。
(二)王维山水诗的独特性
诗歌创作是心智高度活跃的艺术创造,诗人自身的人格精神、审美情趣、艺术天赋、对创造力及表现力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素质构成不同的诗人,其感受、体验、联想、想象、表现等会有不同,表现出的情趣也可能不同,这就是诗人的创作个性。创作对,诗人的人格精神只有完全处于独立、自由、自主的境爨,其创作个性才能充分显示,艺术才能才可以彻底展示,写出非凡的诗歌作品。王维正是如此。隐居乡野,长期置身于秀美山川。远离喧嚣都市,忘却了社会、政治、经济、人际等各种忧伤烦恼。王维意志松弛,心灵空静,人格精神捧除了其他因素的束缚,处于完全彻底的自由独立的状态,宇宙问仿佛只有自己和自然山水。他可以释放全部人格精神力量,去观察、体验和表现自然山水之神韵,创作。诗中有画”的优美篇章。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主要在于他能以平和的心态,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全身心地观察、欣赏、体验自然山水,把握其神韵,并力求完美的表现之。
论王维山水诗的“无我之境”(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