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规模小。
“八五”期间全县GDP年均增长9.3%,“九五”年均增长可望达到11.5%,“九五”比“八五”上升了2.2个百分点,应该说这一发展速度是较快的,但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人均GDP也比较低,1999年,全县GDP总量为12.5亿元,人均GDP为2966元,分别比市和省的平均水平低587元和1484元;GDP总量在全市10区县中仅排名第4位,在全省排名第101位;人均GDP在全市排列第三。预计2000年全县GDP总量为14亿元左右,人均GDP可达3410元,仍然分别比全市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低565元和1350元。长宁县经济发展水平要在2005年达到全市当年平均水平,则GDP需以15.4%的平均速度增长,2010年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则后五年GDP需以13.42%的年均速度增长,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2.产业结构不合理。
1999年,全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6.2:34.2:29.6(全市26.2:42:31.8,全省为25.4:42:32.6),一产业比重仍然过大,二、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产业结构极不合理。
3.城市化水平低。
1999年长宁县的城市化率为12%左右,低于全市3.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5.8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滞后,导致长宁县城镇的幅射能力低,生产要素集聚不充分,消费需求不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开明开放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低。
总体上看,长宁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还不够解放,一部份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一部分干部大局观念淡薄,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倾向较为严重,开明开放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水平差。
三、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高标准确定发展目标。
长宁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应当是:环境优美、经济繁荣、民富县强、社会文明的经济强县和生态旅游大县。一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年均增速为14.8%,尽力缩短与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考虑西部大开发和招商引资等政策因素,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保持同比例增长,尽快实现县域经济良性循环。二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到2010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大力调整城乡结构,争取到2010年,全县城乡人口比重由目前的12%提高到30%以上。三是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2010年赶上全省当年平均水平,实现富裕型小康。四是实现环境优良。力争森林覆盖率2010年达到45%,水土流失面积力争每年减少20平方公里以上,沿河城镇和县城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无害化;保持并巩固县城和竹海景区空气质量;实现山青水秀、山川秀美。五是实现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力争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入学率达8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养老、失业、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健全;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2.全力突破发展难点。
一是科技创新。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种科技人才,搞好科技培训,加速新科技、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切实做好教育这篇文章,抓好高中和职业教育,加快长宁中学创建市级、省级重点和长宁职高创建国家重点的进程。二是结构调整。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放手放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巩固提高一产业、做强做大二产业、努力发展三产业,加速提高二、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促进工农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走优质高效的路子。三是扩大开放。坚持“开放强实力”的发展思路,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清理和完善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既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同国内外投资者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又高度重视对内开放,鼓励和引导县内民间投资,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使对外对内开放、招商引资成为加快长宁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3. 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1)做强做大旅游产业。
一是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市上搞好“宜—竹”快速通道、三里半—竹类生态园—竹海镇的旅游环线公路建设和三里半游人中心、竹海旅游商品市场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尤其要加快县城宾馆饭店建设,力争2005年全县星级宾馆饭店不少于5家,日接待能力超过5000人,到2010年,全县星级宾馆饭店不少于15家,日接待能力达到1万人规模。二是抓好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按照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加快中华竹类生态园、淯江河水上旅游、三江湖渡假区、竹海温泉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增加旅游景区范围和旅游服务项目。三是大力培育旅游主体企业,要巩固和壮大竹海旅行社,组建和发展规范化、多元化的国际国内旅行社10家以上。四是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切实抓好名、特、优、新旅游商品开发,努力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五是加强旅游队伍建设,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六是依托旅游,发展交通运输业。
通过努力,力争接待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5%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2005年接待中外游客达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亿元;2010年接待中外游客达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6亿元,建成生态旅游大县。
(2)做强做大竹类产业。
依托竹类资源优势,重点抓好竹类品种结构的调整和竹类的深加工。在调整竹类品种结构方面,加强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竹。力争到2005年,全县竹林面积超过35万亩,到2010年,全县竹林面积达到40万亩。在竹类深加工方面,大力培育和增大竹类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抓好牛皮纸、高档竹地板、竹建筑模板和其他竹制品的加工生产;不断开发竹工艺新品种,提高竹工艺品的档次;切实抓好竹笋系列食品加工。力争全县竹类加工业总产值2005年达4亿元以上,2010年达6亿元以上,使竹类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3)做强做大绿色食品产业。
一是着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扶持以竹笋、竹荪、柑桔、优质米、蔬菜等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工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大力发展草食性家禽家畜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禽加工业;三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切实抓好竹海酒、君子酒、多元保健盐的开发和发展,开创更多的名优食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
(4)做强做大包装建材业。
抓住国家调控塑料加工业,提倡使用环保生态原料的机遇,大力发展生态原料包装业。加大力度,开发高档次的玻璃包装和工艺制品,重点抓好玻璃企业5000吨水晶瓶技改项目的投产,积极抓好玻瓶厚改薄技改工程,大力开发竹编包装和纸包装产品,努力扩大金卡纸的生产规模。同时,充分发挥我县石灰石资源丰富的优势,巩固发展以水泥为重点的建材业。
(5)做强做大五大企业。
一是做强做大竹海纸业公司。根据长宁县有30多万亩杂竹的优势,将竹海纸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到5万吨以上,可以考虑新上纸桨板生产线,使竹海纸业的年销售收入超过2个亿。二是做强做大竹海玻璃企业。围绕包装产业,将企业现有的生产规模再扩大5千至1万吨,并加速推进玻璃酒瓶厚改薄和药瓶、工艺品的研制和生产,使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个亿。三是依托建材业,发展其他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做强做大酒都实业公司,使公司的销售收入上亿元。四是依托天原化工公司的发展和新型食用盐的开发,做强做大四丰盐化公司,使公司的销售收入上亿元。五是随着全县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农网改造的完成,做强做大竹海电力公司。
4.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1)着力优化基础设施环境。
一是加快县、乡、村三级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力争到2010年形成县、乡、村三级畅通、快速、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二是加快城乡集镇建设。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搞好小城镇发展规划,抓好省级、市级小城镇试点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充分发挥其经济集聚幅射作用。积极抓好文明县城建设,努力创造优美的城镇环境。认真执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大力鼓励农民进城居住和经商办企业,把小城镇建成贸易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农技推广中心,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小集镇和中心村集中供水为重点,实现小集镇和中心村居民饮用水卫生化。力争200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达80%,建成初级水利化示范县。切实抓好县城防洪堤建设,力争2005年完成北岸工程,2010年完成南岸工程。四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在抓好旅游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县城建设步伐。力争到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8万人以上,初步建成生态旅游县城。
(2)大力优化生态环境。
一是以造林绿化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把长宁县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大力争取、精心组织实施生态环境重点县建设, 2005年,完成10万亩退耕还林和“百里绿化长廊”工程建设。二是切实抓好工业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实现达标排放,严禁新的工业污染源产生。三是抓好县城和育江河沿岸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
(3)大力优化政策环境。
认真清理已出台的各项政策,继续执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坚决废止有碍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此同时,根据上级新出台的各项政策,结合长宁县实际,抓紧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科教事业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投资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扶持。
(4)着力优化人文环境。
一是大力优化思想环境,牢固树立“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明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思想保障。二是大力优化服务环境。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人人是环境、处处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良好风气。三是大力优化社会环境。努力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消除和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强化安全生产,保持社会稳定。
参 考 文 献
1、唐公昭 萧少秋主编,《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高万权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3、高万权主编,1999——2000年市级领导调研成果《面向新世纪的宜宾》,中共宜宾市委政策研究室,川宜内图准(2001)字第147号
4、尹德宏主编,《世纪之交宜宾的回顾与前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5、葛燎原主编,《西部大开发宜宾怎么办大讨论优秀^文档汇集》,中共宜宾市委宣传部,2000年,川宜内图准(2000)字第229号
6、尹德宏主编,《区、县领导谈宜宾发展战略》,中共宜宾市委党校,1999年,川宜内图准(99)字第25号
7、徐国华主编,中共宜宾市委中心组九九年度理论成果汇集,《学理论促发展》,中共宜宾市委宣传部,2000年,川宜内图准(2000)字第160号
8、李敦伯主编,2000——2001年市级领导调研成果,《调研与决策》,中共宜宾市委政策研究室,2002年,川宜内图准(2002)字第108号
9、昂川主编,2001年度区县领导调研成果,《实践与思考》,中共宜宾市委政策研究室,2002年,川宜内图准(2002)字第394号
10、李发存著,《源于实践的思考》,2005年,宜新出内(2005)准印证号: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