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教育投资过低,投资结构不合理。在最新的统计^^文档中,1998至1999年,中国的教育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2%。相比之下,土耳其的教育经费是其GDP的2.9%、印度是3.2%、俄罗斯是3.5%,菲律宾是4.2%,美国则是5%。更为严重的是,这有限的教育资源使用结构出现严重失衡。首先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出现了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初等教育相对萎缩的状况。其次是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不足。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日渐困难,80年代中期确定的基础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的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求,农村教育面临严重的经费短缺。
2、人才短缺严重,结构配置失衡。200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3053.3万人人才密度为239人。其中东部地区1339.3万人,占总量的43.9%,人才密度为284人;中部地区931.7万人,占总量的30.5%,人才密度为255人;西部地区781.6万人,占总量的25.6%,人才密度177人。另处有^^文档显示,我国每万名劳动者中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仅11人,而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接近或超过100人。在2000年国际科技竞争力排行榜上,我国“企业获得合格工程师的难易程度”的指标排名在47个国家中倒数第一。而由于人才培养和配置方面的不合理,造成了大量高学历的人才大多留在大城市,不少人学非所用。因此,在我国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人才浪费的现象。
3、人才外流严重。我国的人才流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国留学,学成不归;二是流到外资或合资企业。2001年,美国移民局发放了20万个用于招聘科技人员的签证,中国人就占10%。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2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近60万人,学成回国的只有15万人。有关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2/3留学生归国工作,1/3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和沟通信息,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2:1是较合理和有利的。而我国却呈现1:3的倒比现象,这个数字值得深思。另外,在华外资企业凭借高薪,直接“面对面”地吸引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国内企业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外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实际上成了外资企业争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桥头堡。人才流失、特别是关键人才流失已经影响到国家安全,这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原国家人事部部长张学忠曾经明确指出,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掌握着国家关键技术和机密的人才在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战略上的对抗性,这样的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往往比一般的知识侵权更具破坏力和杀伤力。
三、知识经济下人才管理的对策 当今,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正在转向知识经济。新的知识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资源,成为我们新的消费基础。新的知识观念、知识价值、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转移、知识功能和知识经济爆长,正成为人们注目的重点,在我国发展知识经济,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之处,诸如思想观念、内外环境、经济条件、体制和政策等都需要调适。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切实加强人才的管理,才能促使生产力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1、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判断我国离知识经济有多远,生产力水平高不高,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 重要的测量指标。因为,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无不依赖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支持。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并且是基础型的差距。我国大量企业 职工下岗实现再就业十分困难,就充分暴露出我国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当前, OECD 各国再教育事业已经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政府的政策仍然更多地注意通过促进公众接受多种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掌握学习的能力来不断提高人力素质建国。200多年的美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成功有多种因素,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是美国兴盛的根本所在。不仅美国制定并实施了人才安全战略,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人才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国的国家战略。这更使我们感到,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劳动力素质低的问题,将继续成为我们发展生产力的一个根本性的障碍。
然而,在目前中国的教育和人才制度下,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并不适应知识经济起步、发展的需要。据调查,现在毕业的大学生,真正适合企业、公司需要的并不多。目前培养的人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如缺乏工艺意识,工艺知识欠缺,数控加工只停留在理论上;2、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精,针对性不强,如数控加工专业,不能很熟练地、正确地操作典型数控设备,要进行举一反三就更加困难;3、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掌握不够。
因此看来,发展知识经济,必需改变教育落后,尤其是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国情。我们应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结合国情实际,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开放式 、多渠道、多种所有制并存且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终身接受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尽快提高我国劳动力资本的素质,培养有针对性培养企业急需的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有计划地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知识更新快的数控人才;培养敬业爱岗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些创新精神和有能力的大量人才,是发展生产力乃至根本解决我国未来就业问题的一个当务之急。
2、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区域人才分布,平衡各地区人才发展,开发西部地区高层次和适用人才。重点是解决十分匾乏的各种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环保人才和农业现代化实用人才等。只有在人才到位的情况下我国的西部经济建设才有发展。西部地区应采取本地主动开发、国家重点倾斜、各地大力支援的协同开发方式,其中关键是本地对人才的吸引力、消化力,这取决于西部地区人才环境和人才的实际效益。在人才调整方式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实行政策倾斜,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其逐步成为优化西部人才资源配置的主渠道。要更多地采用不迁户口、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方式,放宽政策,采取多种流动形式和灵活用人方式,消化部分城市的富余人才,解决西部发展需要的人才问题。只有解决人才问题,才能使我国的生产力彻底解放,经济才能起飞。
3、针对人才外流情况,我国应制定各种相应的对策。要提高我国各种人才的工资薪金和福利待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留学生回国工作,稳定各专业人才的心理,使他们全心全意地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利用加入WTO的时机,加快人才结构调整。据国际失业和就业委员会与中国国际人才发展交流协会的一项调查预测,加入WTO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提高2.94个百分点,相当于300亿美元,带来1200万个就业机会,但这些就业机会在国际间、行业间、地区间、企业间并不平衡,存在结构性调整问题。例如汽车。机械及仪表制造业将减少人员,纺织、服装、建筑、食品加工以及旅游方十贸、包装等行业,将增加就业岗位。要针对加人WTO后人才结构的走势和变化,加大调整的力度,加快调整的速度。要完善人才的流动机制,加快人才的流动速度。要学习借鉴各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人才资源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还要针对跨国公司实行人才属地化的战略后加剧对高级人才的争夺,加大我国人才结构调整变数这一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尽量通过各种办法,大量吸收外国的各种有用的专业人才来到我国工作,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服务。
4、加强利用市场机制对人才结构调整,让人才充分自由地流动,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因为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通过利益的比较和竞争,实现人才的流动和重组。这种机制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为动力,通过竞争的方式调整和配备人才资源。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不仅有配置功能,在配置过程中还显示出选择功能和效益功能,这正是市场机制的特点和优点之所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结构调整,和计划经济时期有两个很大的不同, 一是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二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这样的人才调整中,政府要改变职能,不能过多地直接干预人才资源的配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样就能使人才的管理不足得到相应的管理保障,而不会浪费人才,只有充分发挥人才,才能快速促进我国的生产力发展,为我国的经济服务。 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正如毛泽东同志在 1930 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预见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时作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主动的务实精神,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尽快建立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支撑体系,以促进生产力迅速向前发展,实现江主席提出的“科教兴国”之伟大战略。中国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尽快制定并实施系统的人才战略,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以人才优势赢得全球化知识经济竞争的胜利,大力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使中国屹立于未来。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同志在 1930 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OECD 发表的《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
3、施振荣,《再造宏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84、贾宗宜译,《TheHPWay-how bill HewlettandIbuiltourcompany》
5、《浙江社会科学》,1999.6
6、欧美同学会网,《知识竞争时代的中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国政府及企业的人力资本开发和战略管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