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是指企业必须拥有的终极信念,是企业哲学中起主导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如企业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等的看法或态度,它影响与表明企业如何生存的立场;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相对性的自身绝对性,所以它又是不可改变性与不可发展性的。
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企业内部,它们是没有时限地引领企业进行一切经营活动的指导性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它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越企业的战略目标。
(三)企业的形象与标识
企业形象指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整体的印象和评价。企业形象是可以通过公共关系活动来建立和调整的。企业形象的构成因素很多,具体可表现为:(一)产品形象,指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以及设计、外形、名称、商标和包装等给人的整体印象。(二)职工形象,指职工的服务态度、职业道德、进取精神以及装束、仪表等精神面貌给外界公众的整体印象。(三)主观形象,指企业领导者想象中的外界公众对企业所持有的印象。(四)自我期望形象,指企业内部成员,特别是企业领导希望外界对本企业所持的印象。(五)实际形象,指外界对企业现状所持有的印象,是企业的真正形象。(六)公共关系形象,指企业通过公共关系活动的努力,在公众中留下的对企业本身的印象。
企业标识是通过造型简单、意义明确的统一标准的视觉符号,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经营内容、企业规模、产品特性等要素,传递给社会公众,使之识别和认同企业的图案和文字。 企业标识是视觉形象的核心,它构成企业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企业内在素质。企业标识不仅是调动所有视觉要素的主导力量,也是整合所有视觉要素的中心,更是社会大众认同企业品牌的代表。因此,企业标识设计,在整个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象推广
一些企业将提升企业形象作为企业文化发展的唯一活动。因此,企业只热衷于通过社会活动、统一服装、统一标志等各种外部物质活动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事实上,企业形象的促进活动只是企业文化的“明确”部分。企业文化的“露山真面目”决不是一回事。只有表面的形式没有表现出内在的价值和观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不可持续的,所以它不能形成文化的推动力,也不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认为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
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是领导决策水平的问题,而忽视了员工的参与。员工是企业文化的真正载体,如果企业文化不能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可,企业文化建设就不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认为企业文化纯西方文化
一些企业将企业文化视为西方发达国家特有的管理文化现象,否认了中国优秀企业文化活动的存在。事实上,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5000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遗产,是中国企业乃至海外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基础。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早得多,大大优于西方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家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和世界企业文化的影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
(四)认为企业文化是传统文化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运用了彻底的中国传统文化来管理现代企业,如运用老子的理论和孔子的理论来管理企业。这些理论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思想代表,在把握当代企业员工心理、调整激励员工工作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然而,他们不知道如何从“抛弃”的角度来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整个传统文化,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将使企业长期处于危险的境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因素不利于企业创新和员工的个人发展。例如,公司的成员必须像父亲、儿子和兄弟一样和睦相处。结果导致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管理上的平均主义,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创新和个人发展的负面因素。
(五)企业文化趋于相同
一些企业已成为成功企业文化建设者的“模仿秀”,过分强调相似性,背离了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各企业的发展历史不同,各组成部分不同,市场环境不同,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企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也不同,产业环境和产业管理特点不同,各企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使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无法形成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文化。由于企业在实施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以适应市场环境方面会有不同的特点,所产生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完全相似。因此,企业文化的表现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标准化,但其侧重点不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不同,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不同。因此,它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征。
(六)认为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
有些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塑造企业精神,即塑造企业圣经。企业精神的作用是巨大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种观点夸大了公司精神的作用,是非常片面的。精神因素在企业的凝聚力、生产力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种影响并非单独发挥作用,它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制度、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中。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离不开企业的管理。
四、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方法
(一)要加强企业文化科学研究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应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集中在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与企业创新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第二,加强企业文化研究的应用,对企业文化的衡量、诊断、评价和咨询实证研究,在促进企业文化实践发展的过程中;第三,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跟踪和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变革。只有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能释放出深远的文化影响。因此,对企业文化进行必要的文化追踪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加强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方针、战略政策和战略条件。研究企业文化的发展战略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导向作用,避免可能的风险,扩大企业生存空间。
(二)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首先,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律主义思想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和原则,并对我国当前的管理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探讨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指导企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内容丰富、本质丰富的本土文化,具有文化渊源的含义。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人文哲学的国家,初步确立了以爱人和人民为中心的人文管理思想。这使得现代中国的管理体制不可能在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况下得到重建。这也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建设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强调形式、法治和法治、权威和民主、普遍性和个性等消极因素,缺乏必要的分权意识,忽视机构研究和机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科学的辩证眼光来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对其有利的积极因素,并将其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古老的今天。"
(三)处理好东西方企业文化的关系
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之我见(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