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生态功能区。推进现代旅游业发展必须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基础上,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业科学规划,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多民俗的历史文化是打造内蒙古生态旅游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积极挖掘和融合深厚的历史文化,打造特色草原、森林、沙漠、温泉、冰雪等北疆特色旅游产品,扩大生态旅游业产值在区域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内蒙古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美誉度。实现旅游产业的全面生态化,是建设美丽内蒙古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呼伦贝尔市为例,在深入分析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找出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一、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目前有9个旗市.区被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国家级限制开发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生态功能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1.7% ,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的22. 9%。呼伦贝尔市有12.6万平方公里的林区,8. 4万平方公里的草原,2万平方公里的湿地,500多个湖泊,3000 多条河流,是国家典型生物多样性地区。这些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稟賦,使呼伦贝尔市具备了发展生态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蕴藏着巨大的发服潜力和动力,在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具有可行性和可塑性,对于带动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当前,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旅游产业持续壮大
呼伦贝尔市被冠以“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北方原生态旅游胜地"的美誉,是蒙古民族发样地.寻根地,鲜卑民族根祖地,还是中国冰雪运动基地,正在着力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很基地。该地区作为中国北方民族风情生活体验地,以旅游要素建设旅游产品提质增效为基础,以旅游宜传促销活动为带动,形成了自然生态游,民俗文化游、出人境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能力显著提高。交通运输,经贸流通、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信息通讯、旅店住宿、会展论坛、民族工艺品制造等关联产业和输助产业联动发展,就业容纳能力不断扩大。目前,各类旅游企业超过千家,其中,旅行社144个,国家A级景区47个(4A级8个),实现了各旗、市、区A级景区的全覆盖;星级旅游饭店.旅游住宿接待床位和旅游从业人数增长迅建,接待服务能力得到空前提升。
(二)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积极顺应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投资政策,加大对接力度。争取各项旅游投资资金,重点加大对交通、通讯、水电、城建.环保等基础设施和精品景区的建设力度,分别扩建和新建了海拉尔满洲里、根河、鄂伦春等民航机场,开通了至俄罗斯蒙古国等国际旅游航线,日本、台湾.香港旅游包机航线和40多条国内旅游航线。夯实公路设施建设,-些重点景区公路四通八达。铁路方面增开了大型旅游专列线路,缓解了旅游旺季的铁路客运压力。市域范園内民航、铁路、公路立体綜合旅游交通网初步形成。重点打造核心旅游景区,
累计实施重点景区建设项目70余个,旅游要素配置日趋完善,大批旅游定 点商店、特色餐饮、旅游交通和娱乐服务设施快速发展。东游产品开始转型升级,现代旅游城市功能得到拓展和优化。
(三)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呼伦贝尔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草原文化为特色,开发了草原口岸精品游、五彩呼伦贝尔民俗体验游、车友那达慕自驾游草原精品专列游、草原"那达慕”冬夏令营岭东休闲周末游、冰雪那达慕等一-批旅游精选线路,以及草原景观大道游、全生
态游、蒙古族出行路线游、中东铁路遗址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和俄蒙出境游、探险越野自驾、自然垂钓等一系列旅游定制产品。通过完善总体规划,集中打造了呼伦贝尔草原、民俗、冰雪旅游的黄金品牌项目,在紫春、绿夏、金秋、银冬四季旅游的主体框架下著力打造旅游大餐,生态旅游的民俗性不断增强。
(四)旅游资源区域协作稳步拓展呼伦贝尔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与俄蒙毗邻地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依托赤塔、乌兰巴托航线拓展了俄蒙客源市场,组织旅面企业赴俄蒙对接施
游线路,完成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加快发展对俄旅游项目。积极参与东北旅游区域哉略协作,梯度转移黑龙江省旅游重点西移项目,积极参与推动建立哈、大、齐、呼、绥、满合作项目,与兴安盟合作打造阿尔山一海拉尔一满洲里精品旅游线路。这些项目的启动,加强了呼伦贝尔市与周边毗邻地区的旅游合作,旅游资源区域协作稳步拓展。
二呼伦贝尔旅游企业信息化现状的问题
(一)信息生态旅游观念尚未完全形成
信息生态旅游观念尚未完全形成生态旅游业开发不仅要有充足的资源,而且要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观念。因此,进一步明确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至关重要。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相关部门普遍对生态旅游业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对生态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发展规划、政策措施、财政管理等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信息体系,还未能把信息生态旅游作为一项绿色经济产业大力培育,对信息生态旅游资源维护环境质量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还不够,信息生态旅游在资金投人上有所不足,与各关产业、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发展联系也需要加强,因而导致信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较为迟缓,出现信息系统开发利用程度偏低的现象。首先,“硬技术”与“软环境”发展不均衡。这几年,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建设和完善硬件设备环境,采用了比较先进的信息系统,而硬件化水平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是在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例如,许多人对信息化建设存在观念上的误区。一种是将信息化建设“简单化”,认为信息化就是简单的软硬件系统的购买,上马信息系统项目,完全是技术上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另一种是将信息化建设“神秘化”,认为信息化太高深,需大量专业知识,自己没有能力从事,因此对信息化有所抵触。因此,我们人员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信息系统的运用,以及信息化教育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其次,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个系统之间资源不能共享,大家普遍反应是系统越用越多,密码账号越记越乱,有的岗位甚至需要维护的好几个独立的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综合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反而加大了员工的工作量。同时,有的系统虽然建成,但是缺少维护,数据更新不足,导致系统闲置。目前,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正处在重要的转变时期,如何由分散的信息系统建设转变为集中统一组织信息系统建设,由建设部分信息系统转变为全面实施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由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转变为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并重,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