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教学在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四)
至此学生总结得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多,该体积的液体所受重力也越大,物体所受浮力也越大.因此,学生自然想到是否把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大小进行比较来寻求其内在联系,于是提出了科学猜想: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相等呢?如果没有创设学生的体验情境,学生是提不出这样的科学猜想的。
在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时运用体验性教学,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情境下做出合理的猜想,体验类似科学家的猜想。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可以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正是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关心他们的真正体验,为探究实践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科学探究实践,体验探究过程
所谓科学探究即从学科领域或显示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注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学生只有亲自用“心”体验其过程,并以此为基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体验。教师在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体验性,让学生体验概念、结论的产生、形成过程。
例如教师在教学《光的传播》时,安排探究活动从两个层面去体验:一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二是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让学生理解到光在固体或液体或气体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安排了如下探究活动:
(1)学生分组实验:激光电筒一支、果冻一个、装有半杯水的烧杯(水中滴入少量红墨水)
方法一:用激光电筒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观察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用激光电筒发出光直接照射果冻,可以观察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学生通过体验性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光在固体和液体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2)演示实验:激光电筒一支、透明水槽一只、蚊香、火柴一盒、比水槽口径略大的玻璃一块。可以在上课之前将蚊香放在水槽内,将蚊香点燃,再用玻璃将水槽盖住,目的是为了在水槽内收集一些烟。上课时,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激光电筒照射水槽有烟的空气,可以清楚地观察光在气体中沿直线传播。学生总结结论: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提出问题:但光在同种物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再推进一步。学生通过讨论,猜想可能在非均匀物质中不是直线传播的。如何找到不均匀物质来验证呢?学生再通过讨论:最后形成方案:配制两种不同浓度的同种溶液,先后倒入水槽中,利用溶液分散需要一定的时间制成暂时的不均匀物质。
实验器材:激光电筒一只、水槽两个、浓度不同的蔗糖溶液两种。
演示实验1:如图甲,事先配有两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分别取相同体积的两种溶液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由于各层糖水间相互混合,所以水槽内暂时形成了从上到下浓度逐渐变大的不均匀糖水。将一束激光从透明水槽侧面射入,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
图甲 图乙
演示实验2:用激光光束斜射入同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再请同学们观察──光的路径仍是直线,如图乙。与演示实验1作对照。
3、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体验探究,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体验性教学在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四)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