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三门县是一个沿海半山区农业县,全县人口44.11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拥有59万亩海域、21万亩滩涂、19.5万亩耕地和82万亩山林,极具资源的综合优势,蕴藏着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巨大潜力。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县以水产、禽蛋、瓜菜、水果为主导的具有三门湾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海洋强县、绿色发展、民生优先”的战略目标,强势开展“正风提效、争先创位”活动,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学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局面和谐稳定。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近年来,三门县农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使全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平稳增长。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其中,农业增加值7.41亿元,增长4.1%;林业增加值0.19亿元,增长2.4%;牧业增加值1.81亿元,增长0.4%;渔业增加值15.42亿元,增长4.4%。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8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0.76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达4.62万吨,每公顷单产为6090公斤;全县非粮作物播种面积1.02万公顷。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42.6:57.4。全年蔬菜产量17.07万吨,增长21.5%;水果(包括果用瓜)产量13.54万吨,下降10.6%,其中柑桔产量7.04万吨,增长2.1%,果用瓜产量6.76万吨,下降7.9%。全县完成人工造林面积91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882公顷,森林抚育面积1429公顷。全年零星植树15万株。全县有林地面积52772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6.63%。全年肉类总产量为9716吨,比上年增长7.6%,其中猪肉产量为8487吨,增长10.8%;禽肉产量921吨,下降12.6%;禽蛋产量6029吨,下降3.7%。全年肥猪出栏8.88万头,增长10%;家禽出栏77.73万只,下降14.9%。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23.76万吨,增长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3.37万吨,增长5%,淡水产品产量为0.39万吨。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1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9.11千公顷,堤防达标长度为299.92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1.12千公顷。已建成水库49座,全年水利工程实际供水量达到11631万立方米,其中,向农业灌溉供水4288万立方米。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9.34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3.9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
2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对具有明显开发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名特优新产品加以重点扶持、优先培育,青蟹、西兰花、柑橘、东方蜜等一大批主导产品脱颖而出,并积极推行区域化生产模式,促进了专业乡、专业村的稳步发展。目前,全县建成各类专业村31个,其中养殖业24个村,种植业6个村,贩销业1个村;全县先后有六个乡镇被省政府和省海洋与渔业局命名为“特色之乡”,如横渡牡蛎、花桥缢蛏、涛头青蟹等。在专业村、专业乡的带动下,全县从南至北已形成了五大产业带,即以七个沿海乡镇为主的10万亩海珍品养殖基地;沿海平原地区的10万亩蔬菜、瓜果产业基地;北部山区的10万亩经济林基地;海健公路两侧的100万头(羽)畜禽生产基地;省道岭三公路沿线的花木产业基地。
3、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农业主导特色产业的组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县现有1500多户规模种养大户,从业人员3.5万人,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专业合作社468家,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县有6个产品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5个产品获浙江省著名商标,30个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定。
4、科技推广不断创出新成果。按照市场为先,科技为先,质量为先,效益为先的原则,推广水稻西兰花轮作模式2万亩、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0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畜禽优质良种率达98%。依靠浙江农民信箱把农产品供求信息、市场行情直接传送至农户家门口,目前我县现有农民信箱用户近6万,极大的方便信息和产品的流通。农广校每年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发展主导特色产业新型农民,极大的加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农业标准化成效明显。
三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对策分析(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