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新制订和完善了“三门青蟹”、 “三门缢蛏”、“三门望潮”、“三门东方蜜甜瓜”、“三门西兰花”、“三门黄秋葵”等地方生产标准。通过标准化将标准覆盖到全县的主要农产品,覆盖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同时,积极做好了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工作,湫水杨梅、六敖葡萄、沈园西瓜、八仙岩柑橘、三富柑橘等5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4个农产品获浙江省绿色农产品标志使有权。通过农业标准化和绿色认证工作的有效实施,从而使小规模生产、千家万户经营的农产品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经营机制不活,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创造了农业奇迹,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给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规模经营带来了一定难度,目前全县适度规模大户1500多户,占总户数10.3万户的1.4%左右。由于生产规模的小型化,使得一家一户的利益难以协调一致,不利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也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更不利于区域化面布局和专业化生产,从而造成了农业生产难以改变“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状况,极大地制约着产业化的进展。
2主导产业的产业化进程还较慢。我县虽然确定了主导产业,但多数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份额还比较小,其主导地位还不强,外向型产业尚未起步,管理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水平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尚需加强;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够实行“公司+农户”、“产、加(工)、销”一体化经营带动产业发展的辐射能力还比较弱。
3、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科技培训不到位,科技推广网络薄弱。目前农民的文化水平仍普遍较低,他们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从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包装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同时,基层科技推广体系薄弱,工作环境条件艰苦,推广经费紧张,造成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许多优秀农业干部弃农到其它部门任职上岗;农业推广人员年龄老化、知识弱化,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层政府领导重视不够,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行政部门政事职能不清,大部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常年忙于政府的中心工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很少过问;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无固定的科技实验、示范场所,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推广难度较大。
4、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较弱。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整体发育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大都偏小,产业关联度低,市场竞争力弱,龙头企业拉动农户生产、加工、销售的作用有限,能够带动生产大批量、高质量、符合市场需求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和基地不多。另外,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衔接不紧,大都为松散型联系,加之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等环节获得收益较难。从我县产业经营能力来看,全县虽有4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其规模普遍较小,带动力较弱;全县95家农业龙头企业大多为基地型,生产加工型极少,每年实行订单生产的面积不足1万亩;从产品附加值来看,大部分农产品都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水产品至今仍处在冷冻冷藏阶段,瓜果菜除8.9%进行初加工外,其余都是鲜销,畜禽业大部分以活宰活卖销售,目前全县尚无一家畜禽精深加工企业,现有的初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工艺简单、产品缺乏技术含量。
5、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与资金投入缺乏,资金扶持难以落实。农业的市场化离不开信息化,农户信息不灵,会导致生产趋同化。由于许多农户不熟悉市场,不能对未来市场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而且,由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积累少、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等原因,使投资农业的资金明显不足,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县财政资农资金量少,使用过于分散,示范带动能力较弱,同时,省、部级大中型农业项目缺乏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望而却步;农业保险为了考虑财政负担问题,缺乏宣传,投保率较低。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措施
三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对策分析(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