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猪耳病的病因分析……………………………………………2
(一)病毒感染……………………………………………………2
(二)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2
(三)饲养管理或疫病流行管理不当……………………………3
二、 猪蓝耳病的诊断……………………………………………3
(一)急性型猪蓝耳病……………………………………………3
(二)慢性型猪蓝耳病……………………………………………3
三、猪耳病的预防…………………………………………………4
(一)加强免疫预防………………………………………………4
(二)建立健全的蓝耳病监测预防体系…………………………4
(三)加强饲养管理………………………………………………4
(四)规范消毒程序………………………………………………5
(五)防控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5
四、结论……………………………………………………………6
参考文献……………………………………………………………6
一、猪蓝耳病的病因分析
(一)病毒感染
1、病原及特点
猪蓝耳病病毒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在第10次国际病毒大会上将该病毒归属于新设立的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PRRSV 为一种有囊膜的病毒,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45~65nm ,呈20面体对称,囊膜表面有较小的纤突,表面相对平滑,核衣壳为立方形,核心直径25~35nm 。
作为RNA 病毒,PRRSV 的基因在合成时容易出现内在性错误,可出现点突变、删除、添加和毒株间基因重组,因此PRRSV 的基因容易发生变异,不同分离株之间基因组存在广泛变异。依据血清学及基因序列分析将PRRSV 分为两种基本基因型,以LV 型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VR2332为代表的北美洲型,两种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约为60%。通过序列分析显示,美洲型毒株间的变异明显大于欧洲型毒株间的变异。PRRSV 在猪体内持续感染过程中,会出现病毒亚种或亚群。
国外的研究表明,同一基因型的PRRSV 分离毒株之间存在明显的序列差异,特别是在基因组ORF1a 的nsp1b 和nsp2,ORF3和ORF5的变异性很大。我国已发现nsp2的变异主要表现在氨基酸的缺失,此次发现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就是由nsp2缺失30个氨基酸的变异株引起的。
2、流行病学
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PRRSV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二)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一般猪场发病主要是由蓝耳病病毒感染发病,从而引起动物机体免疫缺失。环境卫生及饲养管理上没能及时跟上,或疫苗使用不当,疫苗的质量不达标等因素造成免疫失败,也可降低机体的抗病力,同已存在饲养环境中的猪瘟病毒、伪狂犬、圆环病毒Ⅱ型、传染性胸膜肺炎及气喘病等以呼吸症状为主传染疫病源的感染而发病。病猪疫病死亡后,从病死猪的实验室诊断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均可检出PRRS 、伪狂犬、猪瘟、细小病毒、圆环病毒的也存在,同时链球菌、弓形体、附红体、伤寒等细菌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而人们易忽略沙门氏菌,往往这种病菌在猪场发生PRRS 感染时更容易引起败血症的加重,治疗难度进一步加大。
非典型猪瘟、伪狂犬、弓形虫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否启动PRRS 而产生协同作用,造成更加严重的疾病流行问题。
(三)、饲养管理或疫病流行管理不当
蓝耳病的病因及防制方法(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