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仔猪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仔猪的营养应激; 保育舍中的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 造成氨的慢性中毒以及呼吸道疾病综合症; 免疫力下降和圆环病毒感染。所以, 针对保育舍仔猪和断奶仔猪蓝耳病的防控, 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在饲养制度上, 要采取“全进全出制制度”; 仔猪23~25 d要接种蓝耳病灭活疫苗, 还应及时清除氨气和减少应激。具体措施有:搞好环境卫生、适当的通风、应用理想蛋白技术, 减少豆粕的用量, 减少氮排放。
3.做好猪舍内温度控制和通风换气工作。
降低饲养密度,避免猪舍过度拥挤, 减少热应激, 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 提高饲料营养浓度, 满足猪各阶段的营养需要, 避免营养问题造成的猪群免疫力低下, 还可以在每1 t饲料中加入多种维生素和免疫增强剂、多维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 提高猪群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 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 可降低因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7]。
4.加强免疫, 提高特异性抗病能力
首先是蓝耳病疫苗的选择, 建议使用国产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 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用。如果在当前情况下没有做好免疫注射的猪场, 要紧急免疫1次。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后备母猪引种时应做好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免疫工作。另外, 配种之前再强化免疫1次。
(四)规范消毒程序
建立和完善以卫生消毒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及时清除并无害化处理猪的粪、尿,严格消毒,每2周全场大消毒一次,每周一至二次带猪消毒。猪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改善猪舍环境。严格控制与生产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进出要严格消毒。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更换猪场内消毒药品,以保持良好的消毒效果。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广谱、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同时做好环境杀虫灭鼠工作,防止昆虫等媒介带入疫病。养殖场户要及时通过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病死猪尸体,不私屠滥宰,不出售转运病死猪,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防止疫情扩散蔓延。被病猪污染的场地、器具必须彻底消毒,粪便及污染物进行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污水须经严格消毒处理后排出,以防止病原向外扩。必要时,对发病猪和同群猪进行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同时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通过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原体的传入和猪场内病原体的传播,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将疫病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五)防控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
1.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区的处理必须由当地政府来统一组织执行。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仔猪发病率100%,死亡率50%以上,母猪流产率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一种重要的动物疫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规定,发生高致死性疫病时必须由当地政府来统一组织处理。
养殖户不能自行处理病死猪。因为对病死猪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病原扩散,会造成更大损失。
2.制和扑灭新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
指导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监控、早消毒、早扑灭、早免疫。 具体措施:发生疫情后,2个小时内逐级上报疫情至省级兽医行政部门或动物疫控机构;由当地兽医行政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扑杀疫点内所有病猪和同群猪,对病死猪、排泄物、污染物、污水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区内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免疫,并加强疫情监控。
四、结论
通过本文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因分析及疾病的发病特点和综合防制措施的阐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对养猪业虽然危害严重, 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可控,养殖业者完全可以通过试验摸索、同行的相互交流来熟悉它的产生,发展到发生的全过程,在饲养实践中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共举”的综合防制措施。从加强管理入手,提高猪体的抗病力,同时结合有规律性的效果好的其他措施,才能使猪病的防控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健康养殖。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措施,来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陈薄言.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3
2.猪蓝耳病发病原因[Z]
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因及防制方法[Z]百度文库.2017/10/2
4.猪蓝耳病的病因及防制方法[Z]中国蓝耳病网.2015-02-26
5. 河南农业大学主编.动物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