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总结和阐述了猪蓝耳病(PRRS)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及其综合防治措施的探讨。
关键词:猪蓝耳病,防治,病因,免疫预防
目录
摘要 1
目录 1
1、猪蓝耳病的发病概况 2
1.1、猪蓝耳病的病原 2
1.2、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 2
1.3、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2
1.3.1、急性型猪蓝耳病 2
1.3.2、慢性型猪蓝耳病 3
1.3.3、亚临诊型猪蓝耳病 3
1.4、猪蓝耳病的剖检变化 3
2、猪蓝耳病的病因分析 3
2.1、病毒感染 3
2.2、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3
2.3、饲养管理或疫病流行管理不当 4
2.4、流感病毒等病毒的协同作用 4
3、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 5
3.1、加强免疫预防 5
3.1.1、疫苗注射 5
3.1.2、种源控制 5
[3].2、建立健全蓝耳病监测预防体系 5
3.3、加强饲养管理 6
3.4、规范消毒程序 7
4、结论与展望 7
5、参考文献 8
致谢 9
1、猪蓝耳病的发病概况
1.1、猪蓝耳病的病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是我国目前流行的主要毒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 刘金彪.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1):33-34.]。该病毒可分为两个血清型:以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VR-2332为代表的美洲型,这两个型之间的抗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60%左右。但其形态结构、复制特点、细胞嗜性、流行传播方式及引发疾病特征等生物学特性完全相同病毒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表面相对平滑,核衣壳外绕脂质体双层膜,直径45~65nm之间,包含20~35nm核芯。其毒株基本上都能在猪原代肺巨噬细胞(PAM)和CL2621、MARC-145等传代细胞系上生长,并产生蚀斑现象,其特征为感染细胞初期折光性增强,出现团缩、集聚,随时间延长细胞固缩,最后溶解脱落[ 李凯年,逯德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带来怎样的启示[J].中国动物保健。2007(7):21—23.]。
1.2、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
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PRRSV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持续性感染是PRRS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PRRSV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
1.3、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最短为3d,最长为37d,自然感染一般为4天。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1.3.1、急性型猪蓝耳病
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倦怠、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妊娠后期(105~107d),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产率可达35%以上。部分新生仔猪表现为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分泌物增多。1月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以上;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躯体末端皮肤发绀。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
1.3.2、慢性型猪蓝耳病
这是目前在规模化猪场PRRS表现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1.3.3、亚临诊型猪蓝耳病
感染猪不发病,表现为PRRSV的持续性感染,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一般在10%~88%。
1.4、猪蓝耳病的剖检变化
病畜剖检时可见心脏、心冠脂肪、心内膜均有出血点,肝脏肿胀,有坏死灶。出血性肺炎和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个别右肺有瘀血。脾脏肿大,有出血点。肾脏肿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喉头充血,充满填充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肿大,胃出血溃疡,回盲口、膀胱出血溃疡。气管黏膜炎症,充满填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