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机理:病毒的血凝素为重要的毒力因子。未裂解的无传染性,暴露融合肽段,才能进入宿主细胞。低致病力禽流感在H裂解位点上只有单个精氨酸,不易裂解,因此低致病力禽流感感染一般只在呼吸道和消化道内局部繁殖。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H裂解位点具有多个碱性氨基酸,可被机体大多数组织细胞内的蛋白酶识别并裂解,跟大量的细胞结合,因此一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进入机体就会迅速扩散,导致全身多个组织发病并死亡。
4.3.1病理变化
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广泛充血、出血;腺胃黏液增多,腺胃乳头出血,腺胃和肌胃之间交界处黏膜可见带状出血;心冠及腹部脂肪出血;输卵管的中部可见乳白色分泌物或凝块;脑部出现坏死灶、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管套、神经胶质灶、血管增生等病变;胰腺和心肌组织局灶性坏死。
4.4诊断
临床怀疑病例:出现急性发病死亡,且有脚鳞出血、头部和面部水肿、肌肉和其他组织器官广泛性严重出血、有明显神经症状等4个临床症状之一的。疑似病例:符合临床怀疑病例诊断指标,且有H5或H7亚型的血凝抑制试验效价大于4lg2及以上、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阳性、H5或H7亚型病毒分离阳性等3个试验指标之一。
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指标,且至少符合H5或H7亚型病毒分离阳性、任何亚型病毒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大于1.2这2种病原学诊断指标之一。
4.4.1禽流感的发病特点及危害
感染率高,传播范围广发病时间普遍在11 月至来年 3、4 月 ;15~40日龄雏鸡多发,死亡率较以前增高;传播快,多日龄共存大型鸡场一旦受污染,很难将其清除。
4.4.2 高发病率,低死亡率
非免疫鸡群感染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免疫鸡群部分鸡在免疫效果差的情况下发病, 但如果不继发细菌病,死亡较少。
4.4.3 多器官损伤,引起免疫抑制、产蛋下降
鸡群感染H9N2 亚型禽流感后主要呈现呼吸、消化、生殖系统和全身组织器官轻度出血等症状和病变; 可破坏免疫系统, 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而易继发大肠杆菌或其他病原(IB、ND 等)的感染,造成家禽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引起产蛋鸡产蛋下降,病愈后难以恢复原有水平。
4.5制订鸡群免疫程序,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免疫接种是控制病毒性疾病发生的主要手段,在流行季节宜尽早免疫和多次免疫。选择优质禽流感多价灭活苗-优瑞康+倍诺林,并结合本鸡场的实际情况,母源抗体、疫苗的性质、疾病流行的特点及家禽的种类制定适宜免疫程序,可以多次强化免疫以增强鸡群的抵抗力。优瑞康产品说明-瑞普公司诊断研究中心进行了H9 亚型禽流感分离株的致病性、分子生物学特性和交叉保护HI 及攻毒保护试验,筛选出 1 株免疫原性优秀的流行毒株(RP2株,2010 年分离),并联合1998 年分离株 Hp 株进行制备疫苗(Hp 株是河南农业大学王泽霖教授于1998 年在河南分离和筛选的1 株免疫原性佳,保护范围较广的毒株),临床应用表明,两个毒株联合应用,能有效抵抗当前流行毒株的感染。
第5章 禽流感综合防控措施
5.1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
5.1.1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杜绝病原侵入鸡群、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消毒剂应选择重信誉、 讲品质厂家生产的具有杀菌谱广、作用快、无腐蚀性、残留少、使用方便者。 如欧福、碘制剂、甲醛等。 同时做好进出物品的消毒处理。
5.1.2做好粪便的处理
尤其是冬季发生过禽流感的粪便、 污物等一定要堆积发酵,不允许旷野处理。
5.1.3注意家禽饲养品种的分开
散养的家禽要圈养,鸭、鹅、鸡混养的要分开。
5.1.4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体抵抗力
良好的饲养管理可增强鸡体的抵抗力,特别防止冷应激,鸡群易发病的临界温度为16℃,(4周以后22℃~24℃)当免疫或天气变化时,鸡舍温度要适当提高0.5℃~1℃。 努力保持昼夜温差不超过3℃~4℃,特别注意短时间内出现较大的温差变化。经常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以减小应激影响。
5.2冬春季节还要做到以下三点:
5.2.1 进鸡前:升温后用欧福 (主要成分 :季铵盐+戊二醛)喷雾消毒 1 次(因为春季温度低,消毒效果不理想),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几率。
5.2.2 进鸡后:饮水中加含有黄芪多糖类药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5.2.3 病毒的侵害和感染,因此,这段时间应用泛意能,起到免疫补位的作用,有效避免免疫间隙带来的损失。
5.2.4 合理用药,进行细菌病的预防添加保健药物,减少细菌感染的压力从而减少禽流感的发病以及混合感染造成的死亡。
第6章 禽流感的趋势
6.1建立规模禽场禽流感疫病防控要与防控大方向和新趋势相结合
6.1.1如何来防控禽流感变异病毒株及混合感染; 流感病毒变异是其自然属性,目前,随着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扩大和变异,又产生了新的病毒变异株H5-Re-4和Re-5;另外,我们也不能否认疫苗免疫存在的局限性,据报道有些养禽场禽群虽然抗体水平较高,但仍然时有禽流感发生;目前,随着规模禽场的养殖年限的增加,疫病的增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多重感染,继发感染、混合感染开始普遍,这给我们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又带来新的考验,
6.2根据防控禽流感不断产生的新情况,经后努力方向
6.2.1规模养禽场和种禽场的技术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使广大防治人员和
技术人员理解、掌握和运用操作规范标准,提高自身的能力,规范防控行为,
提高防治水平。
6.2.2加快科技进步,及时跟踪研究病毒变异规律,研制开发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加大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提高基层防控技术水平。
6.3结束语。
的工作中我要对规模禽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认识上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要不断根据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生特征和原因分析,正确认识病毒抗原变异、科学评价疫苗作用、改善养殖模式、加强活禽交易市场和流通环节管理,以及大力推进禽流感科学防控知识宣传等措施,达到禽流感科学防控要求。
6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EB/OL].(2004-02-01)
[2] 重庆市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直面禽流感[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 崔尚金,童光志.禽流感防治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 [4] 姜良铎.禽流感与人禽流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5] 农业部兽医局.中国禽流感免疫情况[EB/OL].(2006-10-01)[2014-03-04].
[6] 农业部.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EB/OL].(2007-04-01)
[7] 高作信.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8] 张彦明.兽医公共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9]温诗铸.摩擦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296-300
[10]杨瑞林,李力军.新型低合金高强韧性耐磨钢的研究[J].钢铁.1999(7):24-27
[11]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文档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 :8-12
[12]尚华伟.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浅析[Z].中国^文档下载中心. .2007年1月20日
[13] 黄海鹏,陈永红,张友,等.禽流感疫苗对水禽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兽医杂志,2008,44(11):86.
[14] 林祝生.禽流感的预防措施[J].当代畜牧,2013(24):50-51.
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