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为心画,翰墨飘香
长期以来,我们的先民就对书法教育非常重视。至少早在东汉时,“鸿都门学”就专门开设了书法教育,更不要说唐代以来常用的以“上大人孔乙己”开篇的儿童启蒙描红本,以及书法临习用的《千字文》和各种经典碑帖;在相当一段时间的科举考试里,考生书法写得好也会受到青睐。只是到了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白话文的兴起,中小学课堂上,识字写字逐渐替代了书法教育。1950年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明确写“大字、中字、小字”,于是一直以来,写字归属于语文课程中,属于“听、写、读、说”四大内容之一。当初秉着对传统文化的热衷及对于书法教育的兴趣我学习了有关专业。
通过书法史让我更加了解了关于书法字体的演变,同时我还看到了中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了解了篆隶楷行草的神奇演变。我再次被我们老祖宗所持有的笔墨纸砚,和他们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魅力所震慑到。那一刻深深的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被中国书法艺术所吸引。自从了解了书法史让我更坚定了学习书法的信心以及决心。
书法学习很重要的途径就是临摹学习优秀的古今书法作品,尤其是对经典的学习,几乎是每一个学习者的不二法门。临摹便成个学书者必不可少的功课,欲要在书法上有所追求舍此别无他途。
起初我临习了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但当时我只是抱着字帖老老实实的写起来,从来不用感情去体会和书写。有时写着写着就睡着了,睡醒了再继续来写。后来我听老师说写字就要像画一幅画一样,一定要投入感情。我才恍然大悟,没有感情怎么和古人及碑帖交流。怎么会让上古的文字在笔下活起来呢!先前不应该急着去临摹作品,而是应该多去欣赏去感受碑帖的温度,感受每一个字体的书写形态。渐渐学会在脑海中想象古人书写时的那种用笔姿态。渐渐我对《洛神赋十三行有了一定感觉》同时我还渐渐体会到了他的古雅,结体的多变。
但是在临摹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不少问题,总感觉有些字在写的时候笔画欠精致,后来我又大量阅读了历代经典小楷及当代名家的字帖,顿时让我受益匪浅。再看自己写的字时顿觉自己太过于粗糙,我甚至开始增加了单笔画字的练习,反复加强细节的刻画。
书为心画,翰墨飘香(一)由免费文档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